S9.2,四刷-冷靜地怒加0.5分,列入top5。
寫在前面:
在資料館看完扒手還不過瘾,正好在開場前十分鐘收到票了。一天兩部最愛,爽爆了。(大巧不巧,正在我整理影評時,又收到了一個出票信息,而且時間正好在布列松那場後面,居然可以在月末五刷!到時候再寫五刷觀感)
正巧前幾天看到豆瓣有人九刷了,我也mark下說要再看。三月時二刷,上個月成為第一部三刷的作品,沒想到今天有幸四刷的電影了。
這次資料館依舊是滿場,再度良宵-永遠做不完的夢,每看一次就是打通夢與現實的窗,從現實表面的瑣碎中暫時擺脫,神遊透氣。以後隻要放一次就看一次,如果在家就拉片分析細節。
觀感:
走出影院依然唏噓不已,恍惚怅然又心滿意足。
由于反複觀看,懸疑性幾乎已降到極低,因此也能更為客觀清晰地觀察和欣賞整體到細微處。旨在發掘此前忽略的細節,透視結構,并在熟悉的情節下尋覓新的線索和關聯。
真是越看越愛,常看常新。這次顯得更為晶瑩剔透、純熟細膩,臻于完美。一部作品涵蓋了最幽深、最廣袤、最微妙的東西。
盡管依舊不願用嚴密的邏輯來串聯每個部分,但的确是由碎片編織形成的無暇整體,緊密呼應。也是林奇掌控力最佳的一部。猶如一顆精心打磨的晶體,永遠可以闡釋、無論從情感上還是理性的角度分析都有迹可循,但依舊無法窮盡其奇力。
視聽上适應後則不再抵觸反感,配樂、運鏡、剪輯都顯得自如流暢。我不想用鬼才亦或是匠師來形容林奇,他真正做到了用最清晰的方式展現最深厚隐晦的情感。
其他随想:
兩生花鏡像關系的愛恨和倒錯,應該是最完美的母題了。黑發大女主-外冷内熱,金發小天使-外熱内寒。不僅讓我想起兩位昔日好友…
關于結構與主題:
本片和林奇的很多影片一樣,是一個誘人的謎,但顯然不是對應唯一謎底的簡單填字遊戲。即便是确定的出口,我們仍可以想象出通往它對不同道路。
簡要探讨:
關于本片結構最直接的理解,就是打開藍盒子前後的世界形成夢與現實的鏡像呼應。相比《内陸帝國》那樣略顯晦澀的無限嵌套式(或者說逃逸和解域)設計,本片簡單的二元結構是否簡化從而抹殺了想象的開放空間?但從某種悲觀主義角度看,無疑加深了失落和幻滅感的現實意義。當然也可以從反面來看,幻想可能比現實蘊含或揭示着更深刻的真實,從而抵達實在界。借由這重跌落的對比,反映着渴望和絕望、可能與不可能的鴻溝。這種對應和創傷性的解釋,很符合符合學和精神分析的路數。然而是否有其他可能?又要謹慎避免過度闡釋的風險。
首先,可能想到的是德勒茲的根莖理論,這是對精神分析-樹形旗幟鮮明的反抗或革命。本片雖然大緻分為兩部分,但細微處卻充滿片段和逃逸的可能,諸多人-牛仔、流浪漢究竟代表着什麼?黛安開槍到底殺死了誰?結尾回歸到寂靜俱樂部和都市的幻夢,似乎仍有留白空間。
更直白地說,電影是地圖而非仿圖。這裡的核心分歧就在于前後(暫且看作夢和現實)部分是否有真僞、主從之分?是将兩個世界單純看成兩個有所重疊的平行現實?或者恰恰相反,前段确實是夢,但後段不是現實而是另一個夢?此外,做夢者或許不是戴安,而是另有他人?
不過《内陸空間》那樣蟲洞式的穿梭塌陷結構顯然更合适于用根莖解釋,本片的二段對應結構則更傾向于精神分析的文本,二者沒有絕對的對錯高低之分。前者是創造的生成遊戲,後者則是鏡像的投射圖景。二者并非或然的關系,隻是不同的角度。實際上,我更傾向于兩種理論的結合。在回歸現實産生既視感之後,再次回到寂靜俱樂部和都市夜景,現實和夢境交彙升華。

實際還可以通過考察影片的制作背景,得到一些不同的參考和解釋。它的前五分之四,也即被普遍視為夢境的部分,原本其實是一部電視劇的試播集;然而,當電視網公司在試播集完成後拒絕繼續投資該項目時,林奇補拍了半小時的結局,也就是現今我們看到的普遍被視為現實的部分,将其改作一部完整的長片作品進行發行。
而這一改動是精妙地完成并深化了這一作品,還是狗尾續貂、畫蛇添足呢?我當然也無法判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直到這次看才清晰意識到)藍盒子的意義發生了改變。從一個驅動叙事旋轉的深不可測的物自體,到秘密揭曉後的真相。這種修改對影片原本豐富的意涵造成了有些暴力和牽強的簡化:怪物、殺手、女主都由盒子達到真相-仿佛成了潘多拉魔盒。或許這種填補真的是對那“神秘的深淵”的亵渎?正像林奇排斥的解夢者那樣-為謎題尋找一種解釋,一個能填補這個實在界之幻影?

從林奇的創作譜系來看,本片處在一個後期轉向的核心,連接着《妖夜慌蹤》和《内陸帝國》的好萊塢夢幻黑色電影,從早期的超現實主義中得到現實性的轉化展現,創造性地從美國的日常現實表象中激發出了荒誕詭谲的一面,因此更具有反諷意味-如同布努埃爾。

本片由于視聽和情節被歸為黑色電影-或許有失妥當-但又和好萊塢傳統的類型片大不相同。我們不僅能看到對黑色電影的模仿,如高對比度的光影和封閉空間;神秘黑發女的腹黑得勢,金發女天真外表下的欲望野心,都是“蛇蠍美人”;主題涉及身份迷失和對好萊塢體制的披露-演員和導演夢的雙重破滅、被蠶食。但此外還有諸多反叛和戲谑,粗心笨拙的殺手、以一個“牛仔”為中心的陰謀集團,叙事上的未解之謎取代了簡單的大白懸疑-即便結尾相對明了。
或許本片不止是類型片還是反類型片,既是完美的夢又是創傷的悲劇。

關于片中一些初看容易忽略的細節也可以進一步研究,如兩個世界中名字的錯位:貝蒂這個名字來自于餐館女服務員的名字。
影片開頭的吉巴特舞蹈畫面源于戴安曾經赢了一場舞蹈比賽。
房東可可、夢裡的卡米拉·羅茲、牛仔,這些人物的聯系在于-他們都僅僅在卡米拉和男導演的訂婚派對上出現過。難道他們隻是麥格芬?
為避免過度解讀,可以簡單将這些歸咎于夢境對現實印象的想象和再生成,潛意識而非邏輯的編制,甚至是圍繞女主自己展開的被迫害妄想。
或者更陰謀論的說法,表面上素不相識的公衆人物們卻暗下勾結-尤其是從未出現在現實的那個黑老大和流浪漢加深了這一猜測-指向女主易碎的夢。

ps.中途小眯了一會,不過好在情節都清晰了然了,影響不大。
本文參考了大衛林奇訪談錄、以及金色木屋論文。
維度 ★(1-10) 備注
思想深度(學術文本價值) 9
個人感受(觀衆傳播價值) 9.3
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9
叙事水平(文學價值) 9.3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專業價值) 9.2
25.5.17小西天四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