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衆号:高詩遠的電影群島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情人節。
我本身對情人節并沒有什麼概念,因為從來沒有在實際生活當中做過任何公認的情人節應該做的事。昨天跟朋友打麻将,她特地分享了最近迷上手工藝,還給男朋友織了條圍巾。而且據說在日本,情人節當天還有很多跟巧克力有關的風俗,比如女生會在當天給照顧過自己的朋友都送上巧克力,以表達這一年來的感謝之情。(當然我沒有收到)同時這也是在為下個月的14号,也就是白色情人節收到巧克力而做準備。若在白色情人節收到巧克力,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當中心儀的表達。
雖說這種習俗都是建立在商業的基礎之上的,不過畢竟作為每年的儀式,也是增進感情的一種手段。好在我平時也有給自己買點巧克力來吃的習慣,每天都跟情人節一樣甜蜜。
國内今天上映了《花樣年華》,票房還不低,剛看了下已經1500萬左右。在情人節這天聊出軌,聊一些邂逅的刻意、離别的怅然若失,倒是站在了情人之外的角度,去嘗試表達愛情的另一面。或者隻是單純用“情人”這個詞的另外一個意思來解釋“情人節”,那這部電影出現在這一天确實是非常應景。
當然,今天不想寫《花樣年華》。回憶起去年也有一部上過院線的愛情電影,不僅有濃厚的地方性色彩,還講了講追憶,還有常伴人生的不圓滿,那就是藤井道人的《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

這部電影改編自台灣作家藍狐于2014年發布在網絡上的遊記《青春18×2 日本慢車流浪記》。在原作中,藍狐持着日本鐵路公司發行的 “青春18車票”穿行于日本各地,在旅途中回憶與初戀Ami之間青澀而朦胧的感情。沿途壯麗的風景、偶然邂逅的旅人,共同推動着他在旅途中重新思考人生,并在回望過去的過程中尋找生命的意義。
故事的起點回溯至 18年前的台灣。高中生 Jimmy(許光漢) 在一家卡拉OK店打工,邂逅了來自日本的背包客Ami(清原果耶)。然而,就在兩人漸生情愫之際,Ami卻突然決定回國,在分别前,Ami向Jimmy許下了一個神秘的約定,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大人。時光流轉,生活的波折讓Jimmy回到了家鄉,而當他無意間再次拿起 Ami寄來的明信片,那些關于初戀的記憶也随之浮現。他決定踏上旅程,前往日本,兌現那份塵封已久的承諾。
從東京出發,途經鐮倉、長野、新潟,最終抵達Ami的故鄉,即福島。在緩緩行駛的列車上,Jimmy與形形色色的旅人相遇,又在一次次告别中重新審視自己。那些陌生人的故事,與他回憶中的那個夏天交錯,讓他逐漸拼湊出遺忘的情感。而當他終于來到了Ami家,才向觀衆揭曉,原來她早已于多年前去世,她的台灣之行,隻不過是病逝前的一次希望突破生命的嘗試。

關于疾病,相關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國内的話韓延就是公認的“疾病大師”,最近楊荔鈉因為拍了《小小的我》,再加上上一部《媽媽!》,也有往疾病這邊靠攏的迹象。
日本有很多愛情片有過疾病主題,例如《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中的白血病、《戀空》中的癌症、還有同為藤井道人導演的《餘命十年》中的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症,這些常規病症都曾作為關鍵元素,推動情節發展。但是,其中還有一些在現實當中不存在的疾病,例如《明日的我與昨日的你約會》(2016)中的“時間病”、《你在月夜裡閃耀光輝》(2019)中的發光病,以及《今夜,就算這份愛戀從世界上消失》(2022)中的順行性遺忘症,這些都将疾病當作寫作的素材,疾病本身不再是反映現實疾苦的主題,而是深化愛情邏輯的工具。
在這部片子當中,Ami得的是肥厚型心肌病,這個病早期症狀隐蔽,直到晚期才逐漸顯露,以至于疾病電影中喜歡用到的“死亡倒計時”并沒有在此處出現。她于“當下”已經死亡的事實并未傳遞給觀衆,疾病成為一個未被充分鋪墊的伏筆,目的就是在電影的後半段,給觀衆造成驚天一擊。
但我認為疾病本身就不是這部電影想要訴說的重點,它更多是在渲染一股懷舊的氛圍,用最為文藝的方式去看待愛情本身。在改編過程中,藤井道人忠實地傳承了原作的核心精神,并巧妙地将其轉化為影像叙事。影片采用雙重時間線的結構,交替呈現2006年的台灣與2024年的日本,通過夏日與寒冬、暖色與冷色的視覺對比,營造出強烈的情感反差,同時強化了記憶的層次,賦予了電影更深的時間感,構建出具有時代感的叙事空間。
全片的時代符号尤其之多,例如Jimmy家中的了五月天的專輯、《灌籃高手》的漫畫、《情書》的電影交換券、與舊友的合影以及Ami寄來的明信片。這些符号都構成了Jimmy自我指涉的載體,也使他得以從另一個角度審視年輕時的自己,喚醒對往昔時光的回憶,同時促使他對當下的困境進行深刻反思,感歎成長帶來的不幸福。

在選址上,同樣借助大量的懷舊空間進行意義的再生産。相較于台北,台南在台灣人心中被視為精神原鄉。《想見你》的選址地點就在台南,利用“32唱片行”、莫奶奶冰店等空間重現了1998年的時代氛圍,再加上伍佰的歌曲,産生強烈的懷舊感。那在這部電影當中,最具懷舊感的空間肯定就是台南全美戲院,其展示的《情書》(1995)、《藍色大門》(2002)、《十七歲的天空》(2004)、《最好的時光》(2005)等手繪海報都在指向一種人類學意義的“地方”,這些“地方”為人們提供了方向感、身份認同和歸屬感。不過這也是懷舊的目的之一,希望在回不到的過去找到心理安慰以及補償,以至于将過去浪漫化和神化。可能過去并沒有想象當中那麼完美,但這些地方一旦消失,人們還是會很難過,因為這份牽挂無以為繼。

當然,這種懷舊是比較刻意的。例如Jimmy在日本搜尋線路,并沒有按照當代人的思維打開手機APP,而是拿着一份已經過時的,沒有人再看的紙質地圖劃線。

又如Jimmy在鐮倉高校前站,畫面閃過的膠片錄下的視頻到底是什麼?影片并沒有提到過這些片段真實存在,或者隻是Jimmy腦海當中所幻想出來的美滿,也有可能隻是單純地想用到膠片這個媒介來增強懷舊感。

除了單純的懷舊,旅遊也是這部片子的一大主題。旅遊與懷舊具有内在的相似性:二者皆涉及對日常生活的暫時抽離,象征着對平凡常态的切割,賦予個體沉浸于非世俗生活刺激之中的可能性。懷舊是從“此刻”逃逸到“彼刻”,而旅遊則是從“此處”移步至“彼處”。從這個角度來看,懷舊可以被視為時間上的逃逸,而旅遊則是空間上的逃逸。這種時空的雙重離散,使得旅遊與懷舊在當代語境中相互交織,共同構築了人們對于自我與世界的重新認識與反思。
因丢失錢包而被迫滞留在偏僻台南一角的Ami,作為外來的“小城漫遊者”的形象出現。Ami自始至終未曾真正融入當地社會,以“陌生人”的身份遊走于此,與當地存在明顯的區隔。這種區隔最為明顯的體現就是語言,在其他角色看來,Ami永遠都隻是一個遲早都會離開的日本人。不過,她在神戶KTV打工、創作壁畫,并且成為當地的話題,掀起一陣Ami旋風,深度介入了小城的生活,成為當地居民未被曆史記載的記憶。Jimmy前往日本尋找Ami存在過的痕迹,但目之所及皆是再也回不去的往日台南。對Ami的回憶,實際上也是他對台南深厚“戀地情結”的表達。

Ami和Jimmy剛好象征着兩種旅行方式,前者是深入當地生活,後者又是刻意與之疏離,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兩種方法與當地住民的互動方式截然相反,不過更為關鍵的是,找到了“我”所認為的最舒服的模式,且這種模式基于在接觸異地文化的同時,能夠反過來觀照自我。這種境界在我的眼中,也是無比高級的。我會喜歡上這部電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旅行觀的問題。但是,為什麼偏偏就能夠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找到自己的過去呢,這也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腦海裡一直都是楊千嬅唱的《無去無來》:“遊曆四方找美滿人生,期望記憶清晰不見雲。”朋友和愛人都會漸行漸遠,時光不再,情意難回。但人生就是這樣,對于不得不離開的人,就勇敢地揮手說再見吧。
個人評分: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