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花了兩天看完了這部片子,感謝導演給我平淡的生活中帶來了4個小時的絕望體驗。
3星。文本外的悲歡離合不提了,單論這部電影,我實在說不上喜歡。不否認導演應該是個好導演,情緒充盈、才華橫溢,他或許真的痛苦,但是電影不應該僅僅有痛苦。
換個角度想,其實胡波能把這樣色彩斑斓的世界拍的如此蒼白逼仄其實蠻nb的,一個看不到希望的世界,一群看不到希望的人。片中所有人都是暴戾與病态的,憤怒和沉默是表達絕望的方式。少年沒有少年的陽光和銳氣、成年人沒有成年人的理智和成熟、老人沒有老人的通透與豁達,對白愚蠢又反智。每個人都像哲學家一般,頂着一張死氣沉沉的臉對你說教。告訴你:“人活着,是不會好的。從出生開始就一直痛苦,換個地方也一樣。”“大家都這樣,你意思就你受不了了。”“我也這樣,你也這樣,就是這樣。”如此種種。
但生活不是這個樣子啊,我們淺薄的生命體驗告訴我們生活至少不是像電影中這樣沒有一絲光亮的黑暗。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黑暗的一個房間。再黑暗的房間中,都會有一絲光亮的縫隙。再絕望的地方都會有希望的萌芽生長。這些痛苦的人甚至都沒有去反抗,有什麼資格去絕望?這種絕望太刻意、太生硬、不高級。
社會的陰暗來自于個體,而個體又被家庭影響和塑造。片中所有人的家庭都是病态的,韋布的父親是因受賄被革職的警察,在家中動辄打罵韋布。黃玲的父親始終缺席,母親是個絕望的瘋子。于城和于帥的父母更不用說了,母親是個“潑婦”,父親是個“老癟三”。老人王金的女兒和女婿完全不像親人,而是來讨債的,為了一個小學的學區房就把父親趕進養老院。黎凱的父親更離譜,家裡竟然有一把真槍。
這是個全市最爛的高中,一群最爛的人聚到一起,然後一起慢慢腐爛,其實也算合情合理。但是,除了主角們,所有出現的配角也都乖張暴戾。找狗夫婦滿臉橫肉,張口就詛咒别人被車撞死。2018年了,買火車票竟然不去網上買,還要被票販子騙。學校裡的老師,背着自己老婆去搞女學生。于城連自己最好朋友的老婆都要睡。小混混沒問題,睡朋友老婆就是徹底的爛人。朋友更是莫名其妙,被朋友背叛竟然二話不說就去去自殺。敬老院的長鏡頭非常類似《鲸魚馬戲團》的醫院屠殺,但是每個房間中的老人都枯木朽株般的麻木頹廢是非常刻意的。
所以我覺得本片絕對不是現實主義的,整體絕望的太理想化,更适合作為作者本人的情緒抒發。
說說劇作與叙事,其實劇作還算可以,多線叙事來回穿插,但還是感覺太拖沓,有些長鏡頭的氛圍營造完全沒有必要,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如果我是制片人,我也會建議把本片剪到2小時左右,更緊湊、更有效。
但是攝影與美術包括表演節奏都是非常高明的。據說為了營造荒涼絕望的氛圍,導演隻在陰天開機。正如片中所說:“世界是一片荒原”。低保和的色彩貫穿全片,甚至有種log直出的錯覺,場景永遠是肮髒逼仄的荒涼廢墟,天空沒有太陽,光源永遠是陰郁霧霾的漫射光。整體營造出世界褪色的絕望感。
而攝影非常沉穩,平緩的運動長鏡頭跟拍配合演員緩慢的對白節奏塑造了影片整體的氛圍。最驚豔的是影片淺焦距鏡頭的使用,景深外的叙事有種恰到好處的模糊,不夠一目了然但又讓人浮想聯翩。
很有趣的是,如《悟空傳》和《大話西遊》對西遊文本的重構一般,《殺死那個石家莊人》和《大象席地而坐》也為這個北方工業重鎮帶來了一絲頹敗的光暈。
這個世界既不是一片荒原,也不是色彩斑斓的伊甸園。這個世界會有陽光普照,也會有黑暗重重。
長島或許沒有雪,潘帕斯或許根本沒有草原,馬戲團裡的鲸魚早就死掉了,大象在滿洲裡打盹又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