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後寫評

我目前看過最喜歡也是最好的電影。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深深地猶豫過,因為看到劇照中略顯恐怖的患病面孔,讓我懷疑自己的承受能力,後來是因為我正好有比較短的差不多半個小時的時間可以看電影,所以選擇看它。我選擇坦誠這不太詩意的選擇理由和猶豫,因為這就是生活,也正是這部電影的主題——生活中陰暗的角落。

從沒見過這樣的電影能在20分鐘内濃縮這樣深重的苦難,能讓我從開頭哭到結尾,在淚水中看完這一切。

以我慣常的評價音影事的标準,房屋是黑色的完全是不能被評價的,因為它在更新我的認知,它完全是一首詩,一首用音樂,圖像和詩句講苦難的詩,它不需要情節的編排,因為詩要流淌,不需要河床,即便流到幹涸,失去了形體與歌聲,依然是一場美麗的受難。在主題完全的龐大而沉重下(世界可以是密度不均勻的,在這樣與世隔絕的陰暗角落,苦難成群結隊地擁抱,得不到救贖與釋放,所以形成了高密度龐大的濁流),情節有時顯得蒼白而匮乏,就像黑色的沉思者雕像,你不用了解他身後的故事,不用尋找最好的角度,房屋是黑色的也一樣,了解詩最好的方法是讀它本身。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慕強這個詞的話,我正好站在它的背面,關注一切弱勢群體,好像那是融化在我骨血中的責任。看到世界最偏僻,孱弱,傷痕累累的部分,我才感受到世界的寂寞,原來生活既真實而不真實,原來有很多落單的人,落單的呼号,落單的夢想與渴望。

作為女性,我喜愛女性的聲音,詩,電影,小說,朗讀,攝影,這位來自伊朗的,英年早逝的女性詩人,與導演,她的勇敢不是我們所能衡量評價的,沖破時代,民族文化,疾病恐懼,她用泉水般的聲音朗誦她的詩,撫慰苦難和淚水,她讓世界另一邊的我,無數女性觀衆,和無數觀衆感受到女性柔中帶剛的力量,同理心,和藝術表現力,增進了我面對苦難的力量,讓我更愛我的身份,我是女性,有力量,有詩,的女性。

疾病,貧窮,悲傷下的歌舞與人生,病魔下純真的孩子,澄澈的眼睛,這種哀樂下的歡歌,才是最悲恸的東西,也是人生悲劇的内核,是每個人或多或少經曆過的東西,這樣看來,人的悲喜是相通的,但先要感受到這種悲喜,一個不能察覺到自己悲苦的人,對他人痛苦的想象力,一定或者說很大程度上,是匮乏的。

什麼才是好電影,這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對于生命的每個階段也是不同的,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一個在共性上搭建個性,塑造自己的過程。不是塑造,是了解和找尋。我們一生在找尋自己,就像每個清晨捧起一隻雛鳥,放歸天空。人自身是自身的第一個孩子,永遠的孩子,唯一的屬于自身的孩子。

對于一個Fi主導者來說,好的電影是一種噴薄而來或靜水流深的感情,不對,我不知道這好電影是怎樣的,在遇見它之前。但當它如期或不期而至時,它瓦解了情感的判斷能力,隻留下回蕩在四面八方的感情,深邃,浩大,充盈萬物,輕省說,這,就是世界,你的世界。它讓我意識到,我是個疲憊的孩子,我想要的,我追尋的,不是克制的判斷,而是純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