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播到27集,莊超英這個角色越來越厚重。

我不知道這是出于原著作者的偏愛,還是編劇、導演出于戲劇的考量,但在我這裡,他已然躍出了熒屏,從一個普通的劇中人,變成了一個仿佛生活在我身邊的最普通的“父輩”。

先說好,莊超英不是一個很讨喜的角色。

...

如果你在豆瓣、微博、小紅書上搜“小巷人家”,會發現莊超英的一些行為總是被“嫌棄”。是的,他第一集就讓人生氣,妻子辛苦做了一大桌子菜,隻因桌子不夠大,就被婆婆趕到了廚房。

在很多觀衆看來,莊超英是“愚孝”的。

他永遠在“慷他人之慨”,所有的髒活、累活都由妻子黃玲完成,好名聲他得了。不過,要我說,這麼想莊超英就簡單了。他更像是一個想讓所有人滿意的“好人”。當好人往往是要付出代價的,但莊超英的代價,幾乎盡數落在了黃玲的身上。這個娘家頗有資産的大小姐,自從嫁到莊家,抛卻了朱衫紅裙,日日洗手做羹湯。換來的卻隻有一句:你是莊家的長媳婦,把家撐起來了。誰稀罕?

...

但這個人物,又無比真實。他身上有縱橫,有貫穿,是時代變遷的重要樞紐,也是小巷這汪大海繞不過的“海眼”。研究透了莊超英,就研究透了改革開放30年的人情世故之變、時代洶湧之波以及普羅大衆在商業大潮席卷下的命運掙紮。

莊超英一角,随着時代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知識分子再度受尊重的階段。恢複高考後,高考又一次成了普通人安身立命階層進階的最優解。掌握知識的高中老師莊超英無疑成了院子裡的焦點。莊超英一下班,不僅家裡圍滿了高中生,甚至一群脫離學校多年的工人也慕名奔赴而來。

因為此事,不僅黃玲煩惱,鄰居宋瑩也看不下去。

一則,每天晚上吵吵嚷嚷實在影響自家孩子的學習和休息,老房子不隔音,鄰居家也能聽得一清二楚;二來,前來求教的學生也沒表示出多少感激之情,甚至有人持有一種道德制高點的理所應當。

然而,對莊超英來說,彼時是他最快樂的時候。

當老師什麼時候最幸福?一個是昔日高徒衣錦還鄉,對自己脫帽緻敬;一個是求知若渴的學生,難題得到解決後露出滿臉崇拜。在被需要中獲得尊重,是所有老師最驕傲的事。

第二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啟步的階段,“解放生産力”成為當時社會的重要議題。

拿固定工資的高中老師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突然找不到自己的錨點。一鳴高考失敗,選擇了自己做生意,這在莊超英眼裡是放棄了最好的出路,但一鳴反倒混得風生水起。棉紡廠效益不好,黃玲工資變成了布匹,一家四口全靠莊超英的工資養活。沒錢給到父母的莊超英,頭一次受到如此猛烈的攻擊。一樁樁,一件件過去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對莊超英的思想沖擊初見端倪。

...

莊超英和父母的争吵,很有意思。二老說家裡給孩子訂了牛奶,但自己卻從沒嘗過牛奶的味道。看似隻是翻舊賬的一件小事,展示的卻是大時代背景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切片。

以前憑票購買的物資,靠錢就能換來了。

第三個階段,是子女長大後,莊超英發現自己習以為常的體系被打破了。

首先,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林武峰在蘇州的時候,莊林兩家“頂梁柱”的收入是相當的。蛇瓜實在是吃不完。等林武峰去了廣州,一切都變了。莊超英還賺一百七十五塊,林棟哲一身衣服都要上千塊了。經濟的差距莊超英尚可以用“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來安慰自己,難過的是,孩子們也不再“需要”他,不論是從認知還是從未來選擇上。不愛學習的林棟哲考上了上海交大,莊筱婷不再“完全聽話”。甚至連自家的乖孩子莊圖南,都拒絕他的好意“水果”。

改革開放的30年,是瞬息萬變的30年,很多知識嶄新生成,很多道理不再适用。

莊超英的思想,比起時代的變化要慢一步。在他的思想中,高考對一個學生來說,仍然是最重要的逆天改命的手段。所以當他知道鵬飛放棄複讀選擇打工時,大發雷霆。原因很簡單,他覺得這小子徹底放棄了“未來”。

插句題外話。1982年,路遙的小說《人生》出版。小說中的主角高加林,就是一個高考的失敗者。莊超英肯定讀過《人生》,對于80年代的底層青年而言,高考是向上的主要通道,高考失敗,就基本失去了改變自身命運的可能。但今時不同往日,改革開放的勢頭兇猛,機會遍地都是,年輕人可選的道路太多了。

...

莊超英這個角色,代表的是在傳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一大批中國男性,他願意傾聽孩子的苦惱,但在開解你的時候,總會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點“爹味”。他關心妻子的感受,但在“家和萬事興”的樸素家庭價值面前,這種關懷可以輕易讓渡。但好在,莊超英不是無可救藥的。面對着父母無底洞般的索取,他最終醒悟了,勇敢地從愚孝的漩渦裡清醒和解脫出來。

客觀地說,莊超英很像我們身邊的父輩。

他身上總有一些身邊長輩的影子,愛護你,怕你受涼;又嫌棄你,說你不聽話。或許這正是都市劇的魅力所在,在影視作品中窺見生活的痕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對年輕人來說,仰視父輩、“嫌棄”父輩、正視父輩,是每個人必須走的路。

《小巷人家》還在繼續,莊超英的故事還沒有講完。我仍懷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