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問蒼茫》正在熱播中。這部劇由陳晉、梁振華任總編劇,王偉執導,王仁君、甯理、白客、唐曾、嘉澤領銜主演。講述了1921-1927年間青年毛澤東以“早行者”的思考,先後投身工運、農運、國共合作、農村調查,探索出中國革命正确道路的熱血故事。

自12月12日于央視一套開播以來,觀衆已經見證了一系列曆史大事:自修大學的創辦、湖南黨支部的成立、安源煤礦罷工的勝利……昔日志士仁人的歡喜與血淚,一樁樁、一件件展現在我們眼前,以獨屬于青年的平瞰姿态。

...
毛澤東思想是怎麼萌芽的?

《問蒼茫》講的是1921-1927年的故事。

于中國革命的曆史上,1921年到1927年發生了很多事情。中國共産黨的成立、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中國國民黨一大、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孫中山逝世、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及1927年兩次反革命政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暴動、八七會議、秋收暴動……

這些大事件,毛澤東并不都是主角。

1921年,時年28歲的毛澤東,面對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曆史,有過思考、有過行動,也有過迷惘、有過抉擇,潛龍勿用,終日乾乾。但這七年,對毛澤東、對中國共産黨都是極為重要的。

1925年12月,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文中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初步提出關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

...

1927年3月,毛澤東經典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問世,文章就農民問題的嚴重性、組織起來、打倒土豪劣紳、“糟得很”“好得很”、“過分”問題、“痞子運動”、革命先鋒以及十四件大事8個問題做了闡述,指出中國幾萬萬農民是共産黨應當也必須依靠的重要力量,為革命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毛澤東為什麼能寫出《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他又為什麼要去湖南實時考查32天,寫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些不為人知的前因後果和埋藏在曆史邊縫裡的草蛇灰線,過去少有作品切題。原因很簡單,這多屬于前情提要,不參與戲劇構建,也不産生高潮價值。

《問蒼茫》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青年毛澤東的第一步,是辦自修大學。辦大學的目的很簡單,尋找“真同志”。

中共“一大”結束之後,組織上安排的任務是發展黨員,發展黨員的标準是什麼?與其漫無目的地廣撒網,不如設好路标讓有志于救亡圖存之人主動找過來。

而後,就是開展工人運動。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後,歐洲掀起一場革命風暴,全球工人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彼時的中國也不例外。工人運動應該如何開展?應該聯合哪些工人?如何面對工人的訴求?這些都要設身處地考慮清楚。

...

煤礦工人生活如何,每天做什麼,隻有親身經曆才能知曉。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裡路。和他們聊起才知道,他們對知識是渴望的;下了礦井才知道,“賤命一條”并非誇大其詞。朱少連、冬伢子的悲慘遭遇,讓毛澤東了解了工人的苦痛,也為後面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粵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耿娃子的言論,讓毛澤東關注到了學生、工人之外的群體:農民。

農民是中國人數最多的階層,也是被壓迫最重的階層,毛澤東用超脫同時代其他人的眼光,望穿了這一本質。他決定發動農民,開辦農會,開始革命的新嘗試。

雖然《問蒼茫》隻播出了六集,但已經将毛澤東思想的萌芽過程初步明晰。

《問蒼茫》告訴大家,毛澤東思想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突然落實的。它是在不斷的失敗挫折中,艱難求索找到的一條路。革命的道路上,沒有先驗可以依靠,更沒有救世主降下信号。即使是毛澤東,都曾路漫漫而艱難求索。

為什麼是青年毛澤東?

更難得的是,《問蒼茫》不隻寫了毛澤東思想是怎麼形成的,還寫了為什麼是毛澤東找到了一條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道路。《問蒼茫》從對事、對人兩方面,寫出了青年毛澤東能從韶山伢子成長為革命領袖的關鍵所在。

劇集一開篇,就是毛澤東遊湘江。

剛剛下過暴雨,江水湍急,連打魚多年的漁夫都覺得危險,但毛澤東就是敢徑直遊泳。究其原因,大抵性格使然。1917年,他在《奮鬥自勉》寫道: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橫渡江水,難道不是與天地奮鬥嗎?《問蒼茫》抓住了精髓。

...

辦自修大學,難不難?難。組織上不批經費,那就自己想辦法。

賀民範給錢又給地,除了同為第一批共産黨員外,毛澤東的個人魅力與精彩遊說也很重要。

組織工人運動,難不難?難。第一步得聯合湖南勞工會。

湖南勞工會的黃愛瞧不上這名年輕人,問他有沒有當過工人。面對質疑,他隻身前往安源煤礦。

為什麼再難的事,在毛澤東手裡就能成功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共産黨人能“其作始也簡,其将畢也必巨”,關鍵是做到了知行合一、不斷實踐。《問蒼茫》将曆史的細枝末節編織成扇,于光影之間讓這條圭臬輕巧落地。

或許很多觀衆沒有注意到,劇中講了毛澤東的兩件小事。

其一,是毛家家宴,算上辣子做了四道菜。所有人都摩拳擦掌,準備大快朵頤。毛澤東卻說,再等等。等誰呢?從小被賣作童養媳,被他解除不合理婚約後接回家的小妹毛澤建。

其二,毛澤東在文化書社召集同志時直截了當地說,這些日子我有一些想法,開慧都幫我校正、謄寫好了。舊時代女性地位很低,但他真正做到了尊重女性。

如果說,這是出自對家人的尊重;那麼,在安徽煤礦的言行舉止,則拍出了他炙熱如鐵的赤子之心和推己及人的悲憫之情。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工人吃的是馊米飯,撿的是菜葉子,身上生滿了虱子和跳蚤。而洪幫的掌舵人洪爹爹,卻天天花天酒地、紙醉金迷,連狗都有肉吃。《問蒼茫》的鏡頭語言始終是克制的。但透過熒屏,觀衆都能感受到毛澤東的洶湧情緒:同情、悲憫、憤怒。

...

但他并沒有盲目發怒。敢于向憤怒發聲的人是勇者;能夠控制住自己憤怒的人是戰士。洪爹爹可不可恨?可恨。但引導好了,他同樣能成為革命的力量源泉。

知道誰是朋友,誰是敵人,團結真正的朋友,攻擊真正的敵人,是毛澤東的拿手好戲。就像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寫的那樣,“……這一批人很能勇敢奮鬥,但有破壞性,如引導得法,可以變成一種革命力量。”

于事知行合一、不斷實踐,于人平等親和、推己及人,于友尊重,于敵憤懑,成事者舍君其誰?《問蒼茫》讓觀衆看到了青年毛澤東的魅力所在:隻有這樣的毛澤東,才能披荊斬棘,帶領積貧積弱的舊中國,站起來奔向新世界。

從未見過如此敢寫的群像戲

《問蒼茫》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湖南省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重點項目,典型的傳記劇。但《問蒼茫》又是一部群戲。衆所周知,群戲難以出彩。老舍的《茶館》,寫了七十多個人物,被譽為“浮雕式人像展覽”,但主要人物也不過王利發、常四爺、松二爺、秦仲義。

《問蒼茫》的野心明顯更大。

除了圍繞青年毛澤東重點刻畫,《問蒼茫》還有另外兩條線索:以陳獨秀、李達為代表的上海線和以孫中山、蔣介石為代表的廣東線,三條線交織成簇。

...

1921年的陳獨秀,時任中共中央局書記,領導全國共産黨人。

這裡插句題外話,甯理飾演的陳獨秀造型很還原,陳獨秀在曆史上的照片腦門就很亮。

陳獨秀在戲院亮相,共産國際代表馬林迫切想得到陳獨秀的允諾。兩人争論的重點,是中國共産黨需不需要共産國際的幫助?這是表面意思,潛台詞是年輕的中國共産黨要不要聽共産國際的話。

陳獨秀一眼就看穿了馬林的意圖。他以學戲舉例。“吃了師父的飯,就得任打任罵,上吊、投井,師父都不攔着。”他心裡門清,一旦接受援助,就從聯合變成了下屬。

陳獨秀是典型文人性格,一身傲骨,甯折不彎,一碼歸一碼。馬林救他出獄,但他絕不會輕易低頭。隻有馬林親口作出承諾,共産國際隻做商讨、建議,他才願意與之合作。對初生的中國共産黨來說,傲骨是必不可少的。

《問蒼茫》中的蔣介石也很有意思。

...

“我35歲了,一事無成”,一心盼望着“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但好風又到何處尋覓呢?拜入了禅宗,心心念念的仍是權力鬥争。困惑與苦悶齊生,不知如何是好。孫中山是需要蔣介石的。倒不是說他多忠誠、多質樸,而是面對咄咄逼人的陳炯明,想施展抱負就必須手握利器。想做廣東王的陳炯明不願興兵北伐,國家統一與自己又有何益?“你‘孫大炮’天天念叨再造民國,我又落不着好”。

還有夏明翰。“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他的《就義詩》,不知感動了多少人。當其他人或為繼承家業、或為尋官覓爵來參加自修大學時,他是為了“從根本上尋找新的出路”而來的。似他這般将救亡圖存作為志向的人,不在少數。似他這般為了革命英勇就義的人,也不在少數。

革命不是動動嘴皮子就能成功的,也不是單純民不畏死就能成功的。前者是“衍聖公”們的古道熱腸,後者是恐怖分子常行之舉。都說打土豪、分田地,在建黨初期,在武裝鬥争意識還沒有完全培養起來時,一切都困難重重。

最後,還想誇一嘴《問蒼茫》的影像質感:濃烈之韻味、華麗之色彩。

...

1921年,毛澤東在湖南韶山,蔣介石在浙江奉化。韶山是蒼茫的,湘水汩汩流淌,天朗氣清;奉化是潮濕的,樹木密密麻麻,綠油油一片。

不同房間的燈光,色彩也是不同的。陳獨秀家在上海,亮堂堂;毛澤東家在湖南,昏黃黃;安徽洪幫大佬的宴席上,模糊而氤氲,幾乎看不清臉色。

毛澤東下礦那組鏡頭,更是拍出了油畫感。礦工的肌肉緊繃着,汗珠滴落着,氣氛壓抑着,眼神仇視着。那些沾滿塵灰的面龐,像極了羅中立的《父親》。

雖然剛在央視一套開播不久,但《問蒼茫》已經收獲了頗多觀衆的認可。12月19日,《問蒼茫》又登陸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接替式發力,可以讓更多觀衆關注這部有誠意有品質有意義的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