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0中規中矩,完成度比較高。不敢說比原作好,至少改完不差。個人認為不見得是張藝謀的最高水準,但是是中國電影的裡程碑,更是一部凝縮的中國近現代史。
視聽語言不分析了,等二刷再說,角色簡單說兩句,鞏俐依舊在線,那時候葛優真嫩,表演選角大都不錯,但姜武和郭濤差點。
看前主要好奇如何把小說中人物的一生凝縮在兩個小時裡,另外是否有對苦難的宣揚和戲劇化處理。看下來這兩個方面都處理得當,比小說更多了些真實感。
雖然不必和原著強行對比,但畢竟小說的威力和影響确實過于強烈了,相比下電影的确後勁和沖擊力有所下降,更多是對命運和時代的思考。電影必然要對原作産生更改,由此才能碰撞出火花,我反倒覺得改動可以再大一些。
本身小說就是白描性質,電影則是二次簡化和還原,隻能選取個中切片,顯得深度不足廣度有餘。簡省了許多情節,必然有些地方交代不清:父親死法,春生之死,皮影戲,養羊,抽血…
對文革則從強烈直接的複述變為含沙射影的、符号化的意識形态反諷。個人覺得用力歪而過度,導演的意圖有些明顯。由于原作問題,偶然性還是偏多,成也餘華敗也餘華,張藝謀的本事基本到位了,風格也相對收斂。
最顯著的改動也是争議焦點在結尾,把原先被命運車輪碾碎的結局改為一個閃動着希望的留白。
結局相對平和,失去了對命運和存在的終極叩問,個人感覺電影這麼處理還是妥當的,淡化了悲劇色彩,更凸顯曆史滄桑感和人性關懷。從徹底的絕望到保留希望的火光,深度和銳度有所削減。(客觀因素上,我不認為這是對審查的妥協,而更可能是對電影時長的要求。)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取消了原著的自白視角和畫外音,采取客觀全知視角叙事,這點比二者兼占的悲情城市高明。但同樣是有利有弊,少了原作倒叙這層元叙事的層次,戲劇性、悲劇感和哲思都少了。這不是影像的先天束縛而是導演的選擇,否則完全可以像薄荷糖那樣以第一人稱回溯。當然文字和影像先天差異也起作用,文字符号的兩可性允許作者進行冷峻的不可靠叙事和夾雜的哲思,而影像則必須是切實的直觀再現,容不得暧昧的距離。但電影中戲劇性的時空跳轉更突出曆史的滄桑和荒誕,而畫面和聲音則更進一步還原曆史的真實維度。(配樂的反複渲染營造出史詩感;廣播背景音則增加其真實性。)
此外,從第一人稱到上帝視角的轉變順帶從單一人物的譜系學回溯變為對曆史群像的書寫。福貴有些美化和扁平化。如果說小說中的福貴是被命運車輪碾過的葦草,電影中的則是曆史變遷中的一隻小舟。前者凸顯小人物在曆史碾壓下的無力感,後者則凸顯時代洪流中家庭的韌性。
薄荷糖的辛辣尖銳,悲情城市的朦胧詩意,在這部電影折合為曆史的洪流。加上文化背景原因,更能對本片感同身受,遂達到8.6分。但相比霸王别姬欠缺了人物的自我意識和反抗精神,内在沖突和戲劇性都淡化了不少,總體來說曆史價值大于藝術價值大于現實價值。
(視聽技法和主題上大可以挖掘,但這就又回到文本分析上了,暫時省略)
2025.3.7
《活着》-餘華還是張藝謀?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觀感和簡評
高弧慢球-簡評C+6.5,兩星半。沒想到是這麼一貫和純粹的“運動電影”-反倒是對傳統運動類型電影的一種否定和超越。不可否認,觀感極為平淡。不僅無法理解美國/運動文化(當然我尊重),更無法理解這項運動本身。對于不理解規則的人來說,無論 ...
多方位深入評析-陳佩斯《戲台》
B-6.9寫在前面:本想是在大影院的一次迷影之旅,邂逅一代戲台大師陳佩斯,激動不已。但看下來相對比較失望,雖然有一定的完成度,但沒有真正的可圈可點的之處。簡評:開場的質感比較鮮活,加之民國背景,頗有《讓子彈飛》的架勢。但始終節奏過快 ...
觀感劄記和簡評
B+8.0第一部坂本龍一,此前一直對他不甚了解-隻知曉其皮毛,殊不知他居然也是塔可夫斯基影迷,也不隻是一個隻會寫點鋼琴曲的現代作曲家。影片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全面真實的人,而非一個遙不可及的大師風貌。他的音樂和人生是平行交織的音軌。影 ...
二刷影評-藝謀的影史傑作
二刷綜評-秋菊打官司A8.5,保持五星,減0.2分。現場反應強烈、互動頻繁,電影的效力由此可見一斑。轉場時的驚歎和笑聲-這笑聲中有着幾分嘲諷和幾分同情。ps.本片曾在高中講鄉土中國的線上課上放過,我們都那譏笑六十多歲的老師,自然也對 ...
簡評
A-8.3此前沒有聽說過這部“神片”,看下來沒有那麼神。雖然完成度很高、很完善,但震撼度還不足以讓我打五星。整體觀感或許是有幕間休息的緣故,四個小時毫不覺得枯燥冗長-相比《流浪藝人》等。觀影體驗和同樣靠表演和台詞支撐的獨角戲《初步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