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6
阿彼察邦最後一部長片,也是目前最愛的一部阿彼察邦。直到最後一部阿彼察邦,才第一次見到真正意義上大量使用特效。
觀影體驗就像三位主人公那樣,不知緣何來到一處洞穴,随着時間和空間的推移不斷向縱深和細微處發現。内心被一股力量源源不斷地傾瀉和感化,直到結束仍滞留于此,無法散去。
如同冥想的精神淨化,在影像當中進入心流還是極罕有的情況。身心放松地沉浸但又分外清醒,感知集中而敏銳,紛繁的欲望則化為烏有,思想和感受交融為一,或許沒有某一刻的沖擊感,但整體感受卻非常清澈、強烈而濃郁。
觀後走在雨後靜谧的小路,真有洞開天眼的通靈感與恍如隔世、閱盡往生的開悟之感。
本片比前作克制了許多,采用清晰的固定長鏡頭,技藝已臻于純熟和精良,有塔可夫斯基的味道。視聽處理都十分細膩,影像的質感和純度最高的一部,然而主旨和内涵卻相對含混暧昧。
影片濃郁、神秘又奇麗的意境,吸引人注目和接觸。即便日常對話都那麼平緩幽靜,似乎和自然融為一體。更不用說燈光和幽靈的靈暈。在現實的猿人和看不見的鬼魂之間,超現實和現實實現自然融合,生與死展開親密交談。湖面之明鏡穿透時間和真幻的邊界,和鬼魂對話、和動物交媾。我們一方面被裹挾着融入影像的生生之流,一方面又被暴露在種種不測從而揭示出脆弱的一面,觸及記憶深處(盡管并非創傷)和生命無常的空無。
和阿彼察邦此前的電影一樣,本片依舊以神話傳說為原型。鬼猴/幽靈是在曆史和現實之間的孤魂,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野鬼,始終在遊牧和逃逸。令人感到驚異的是幾乎撕裂開平滑的影像的時刻:幽靈是無窮的深淵,而攝影(包括電影本身)卻是平面化的技術媒介/産物,在機械複制和藝術靈韻之間的邂逅孕育着不可彌合的張力。
攝影膠卷中的疑點宛如《放大》。定格的照片搭配畫外音旁白,清晰具象的圖像和詭異離奇的神話故事形成強烈的張力。阿彼察邦總能從現實的最皮表延伸到最飄渺的超驗界。
結尾洞穴内陽光灑落、蟬鳴漸起,從鄉野轉向城市生活,霓虹燈、風扇、聚衆,如夢初醒。柏拉圖的洞穴隐喻再次回光返照。
最終,影片止于平行時空下的兩對男女,以開放和不确定性告終。當然,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或許叙事顯得較為割裂,影像質感也嚴重不均勻,缺乏一貫性。
ps. 觀于二刷《路邊野餐》之前。
維度 ★(1-10) 級别
個人感受(觀看價值) 8.6
思想/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8.5
叙事水平(文學/文本價值) 7.9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視聽效果) 9.0
25.7.15
我的影評合集:Aleph-我的影評
觀感與簡評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前言:說來坂本龍一,耳熟能詳卻從未了解過其人。在他辭世後兩年,那股崇拜和悼念的風浪漸退,我找來四部影片觀看。其中兩部是他的音樂會現場-《異步》、《傑作》,另外兩部是紀錄片《最後的日子》、《終曲》,在此整合。1️⃣坂本龍一:傑作B7. ...
劄記
B7.4繼續戈達爾,就要創新就要叛逆!叙事方面,大體和《随心所欲》一樣是分幕的。而又以段落織就如波浪般起伏、碎片化的,一幕幕交叠。依舊是散文電影,風格已經融入了内容,雖不乏有負片等實驗(戈達爾何時不在創新呢?),但風格已經趨于成熟了 ...
第一部蔡明亮
B+8.1第一部蔡明亮,也是其處女作。沒想象得那麼神和邪乎,算是守正出奇的作品。叙事風格是散文化的,注重神韻和氣氛,情節基本是一些小事的積累。風格并不前衛也不算驚豔-因為缺乏叙事的鋪墊,沖擊力并不猛烈。反倒是視聽上嚴密精準的匠師把持 ...
觀感劄記
B+8.2從憔悴的面容開始,令人不忍。最後三年的曆程,平靜而悲戚,透過日記和相片記錄下輝煌人生淡出的過程。我有些好奇。當一位如此莊重和從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決時是什麼反應。一位業已功成名就,衣食無憂的成功藝術家,在面臨要喪失一切的情況 ...
100年的邂逅-《淘金記》大銀幕重溫/賈樟柯映後
B+8.1前言絮叨:年初曾初看,今天恰逢活動場再看,看前略讀了巴贊的文章。正值影片100周年紀念、電影130周年,重溫百年前的迷影夢。卓别林-夏爾洛是永遠鮮活的銀幕形象,百看不厭的神話。中途小困,幾次打盹。台下笑聲叠起。ps.修複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