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h BIFF 2025.9.21于釜山CGV電影院。開場前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去看,友說:現在關于世越号還能有什麼表達嗎?我說:從描述看應該是對“創傷”的描繪吧。确實如此,這部電影并沒有超出我們的想象,描繪了一種關于創傷與療愈的可能(與否)。但是,一個半小時的觀影中,韓江在關于濟州島大屠殺的小說《永不告别》中的一句話一直回蕩在我腦中:“死亡怎麼會如此生動?”
起初很難理解片名為什麼叫《接力賽》,明明在世越号慘案中救援了多人的金東洙是一位天色未明就出門的孤獨跑者。越看越明白了“接力”何在:十年過去了,創傷在延續,無法結束,無法忘記,也無法獲得理解,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金東洙隻能用自殘和摧折生理極限的方式勉為苟活。
作為濟州島原住民,他妻子的父親則是1948年“4•3濟州島大屠殺”的受害者,由此,世越号慘案勾連起另一樁更深遠的曆史創痛。片中兩度出現大屠殺的問責與紀念活動,妻子崩潰痛哭地控訴:“在我出世之前,我的父親就去世了。我常暗自埋怨為何我的父親不是戰争英烈,不然我就可以享受烈士遺屬的福利。直到我知道了真相後,我隻希望這件事情能夠在此終結。”
1948年的四月,2014年的四月,創痛形成回環相互連接,崩潰與眼淚,穿過文化和疆界的隔閡刺激着我,于是我也感到深重的創傷被激活了。好痛,好累,我在黑暗中默默流下眼淚。
療愈是可能的嗎?有一些嘗試出現過,承繼父親的意志選擇成為消防員的女兒,一次一次沉默的奔跑。2024年的四月,為了紀念在世越号慘案中離去的生命,金東洙跑完了學生們在濟州島春遊中計劃的路線——或許隻有在這種意義上,創傷有被療愈的可能,不會過去,不被忘記,但是可以被承接,被傳遞,就如韓江為另外一樁曆史慘案描摹的精神狀态:永遠不做告别。
不會過去,不被忘記,永遠不做告别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作為精神底色的大濛:看得到,去相信,會記得
#金馬62 2025.11.20于台北信義威秀影城。一直到最後一段照片蒙太奇與現代戲之前,《大濛》都是一個完整的、沉重的、動人的、微言大義的台灣主旋律曆史創痛表達(褒義)。起初覺得哥哥阿雲這個角色是生造出來的線索,條分縷析一路看下去 ...
何以“聾人之聽”
在倫敦-阿布紮比飛機上看完。機翼轟鳴的白噪音和劣質耳機的底噪與這部講述“聾人之聽”的電影莫名相配,補足了電影有意留白的背景音。前往台北的旅途上補看去年金馬獎影後的電影,一種互文式的觀看體驗。《看我今天怎麼說》是一個關于探尋自我、返歸 ...
創傷與記憶的接力:世越号十年,未完成的告别
世越号慘案發生已經十年有餘,我們為什麼依然無法告别?對于這個疑問,入圍了2025年第三十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廣角鏡紀錄片競賽單元的紀錄片《接力賽》給出了一個答案:我們仍在讨論世越号,是因為創傷從未結束,它如同一場殘酷的“接力”,在一代人 ...
關于旅途本身,關于人與人之間通過表意達緻理解的可能性
2025年9月21日,釜山國際電影節的第五天,日本導演三宅唱與新作《旅途中的日子》的主演、韓國演員沈恩敬一起登上了電影節日報的封面。這部改編自柘植義春的漫畫《海邊的抒景》與《混沌洞的笨先生》的電影,在今年八月一舉獲得了第78屆洛迦諾 ...
時代焦慮下的“選擇有罪”,身體重新支配精神的可能
#30th BIFF 2025.9.17于釜山電影殿堂。樸贊郁是一位極具個人風格的導演,從早期的“複仇三部曲”,到2022年戛納奪得最佳導演獎的《分手的決心》,他的作品中始終有一套滲着鬼氣的個人價值取向貫穿始終。香港M+電影院曾舉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