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h BIFF 2025.9.17于釜山電影殿堂。

樸贊郁是一位極具個人風格的導演,從早期的“複仇三部曲”,到2022年戛納奪得最佳導演獎的《分手的決心》,他的作品中始終有一套滲着鬼氣的個人價值取向貫穿始終。香港M+電影院曾舉辦過樸贊郁個人作品回顧展,影展的主題是“Devil in Details”,中文譯為“細思極恐”,這正是對樸氏風格極為恰切的概述。在《無可奈何》中,這種風格依然明顯:莫名其妙的動機與驚世駭俗的手法,指涉的是細思極恐的驚悚與無處遁形的時代焦慮。

在故事的開始,“如此生活二十五年”的造紙廠職工(李秉憲飾)被解雇了,家庭落入入不敷出的漩渦,破題的解法竟是想方設法重新進入勞動市場,焦慮的底色已經在這種失業狀态中鋪好。紙張的消亡指向時代的激變,如影随形的牙疼則是焦慮的肉身顯影。紙張被焚燒、被撕碎,于是口腔内的痛覺也有了溫度和聲音。

全片呈現為三段式的結構,三個段落分别指向三個死者,也正是男主角家庭關系的三個縮影。男主與妻子(孫藝珍飾)、與女兒、與繼子的關系,無處不在溢出無法排遣的焦慮。不斷地心潮澎湃又背後生寒,如此這般反家庭的家庭片,原來這才是真正的《Father Mother Sister Brother》。

男主與妻子的夫妻關系是第一位死者(李星民飾)與他的妻子的對倒,焦慮向不同的方向膨脹指向不同的結局,唱片房殒命一段激烈的鮮血淋漓的打鬥戲,與高昂的古典樂構成精美又粗粝的複調。最糾纏反複貫穿始終的一段關系,拉不下的手刹,扣不動的扳機,越是荒誕不經越是驚心動魄。處處是鏡子,于是引出的愛欲情色都微言大義。

與自閉症女兒的段落大約是被删減過,三言兩語就結束,居然帶有莫名的家庭溫情。更多的戲份留給如何藏屍,那具令人作嘔的藝術作品令人幻視《蝙蝠》。

與繼子的關系則是男主與自己的對照。雨夜繼子騎着車轉入逃脫警車抓捕的分岔路,于是“樹下埋了一頭豬”的謎面得以保留,男主的命運又何嘗不是。這個段落夾雜了許多《老男孩》般原旨樸贊郁的元素:鐵鉗拔牙,漏鬥灌食,折磨生理以連接情緒與心神。溫馨的家變成驚悚的屋,反而讓反向的倒數變成正向的情感流露,于是又回到夫妻關系的糾纏之中,你我一體的新解一種。

片名“No Other Choice”,内地譯為“無可奈何”,實在是很不恰當,大大削弱了全片痛苦與崩潰之感,相比之下,曾經的譯為“别無選擇”還稍微貼切些。香港譯為“選擇有罪”,更貼切的一語雙關。如果無論做什麼選擇都指向相同的罪孽,也即是别無選擇,那麼我甯願選擇有罪。

為何别無選擇?時代的焦慮是無法掙脫的。雇傭的變動,家庭的重組,人工智能的侵襲,到最後私人小我、情感關系、時代洪流都被裹挾都在盲從,隻剩下别無選擇在原地彷徨的肉體。這時,才是真正的No Other Choice。

鏡頭與轉場則是一如既往的樸氏風格,詭谲,瑰麗,出其不意。這種特征在前作《分手的決心》不難看出端倪,對山和海、月與鏡的意象的作用在本片中也得到沿襲。遺憾的是,許多情節有些瑣碎刻意,想要指涉的話題又太多太滿,例如來自朝鮮的手槍(雖然也可以理解為韓朝問題是一種底色式的焦慮),略顯冗餘。兩個半小時裡我給了很多機會,但最終還是沒有抵達我心的最高潮。

開幕式與開幕放映慣常是在釜山電影殿堂的露天場,今年也不例外。開幕式中,導演樸贊郁、主演李秉憲、孫藝珍、李星民等主創都一一走上紅毯向觀衆緻意。随後的放映中,遮天蔽日的殿堂穹頂之下有數千觀衆同看,正值夏末與初秋之交,時有晚風穿堂,十分舒适。放映設備雖然稱不上高端,但這種粗糙的音響與影片中介乎聖所與邪典的配樂形成了一種奇異的和諧,開場前的疲憊與困倦,都在這種微妙的節奏中消散了。

影片播放完畢,字幕剛開始滾動便掌聲雷動,我也覺得感動莫名。今夜,在釜山,與主創一道,我們又完成了一次與電影的共振。

(本文首發于“導筒direc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