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越号惨案发生已经十年有余,我们为什么依然无法告别?对于这个疑问,入围了2025年第三十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广角镜纪录片竞赛单元的纪录片《接力赛》给出了一个答案:我们仍在讨论世越号,是因为创伤从未结束,它如同一场残酷的“接力”,在一代人又一代人、一桩历史又一桩历史之间无声传递,并带着微薄的希望,探寻一种疗愈的可能。
《接力赛》聚焦于世越号惨案幸存者金东洙一家十余年来的精神跋涉之旅。影片从金东洙晨跑前的准备开始。换上速干衣,细致地绑好鞋带,天色将明时,他已洗漱完毕收拾齐整,投入了尚未苏醒的街道。这位生活在济州岛的孤独跑者更为人知晓的形象,是在世越号海难中官方救援力量尚未到来时,放弃优先逃生的机会、奋勇投入救援的“蓝裤英雄”。2018年1月,他因在世越号惨案中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救援,被时任韩国总统文在寅授予大韩民国第三等国民勋章冬柏章。
在大众的“英雄叙事”之外,金东洙更是一个肉身虽然存活、精神却早已罹难的受害者。对于金东洙而言,十年前的海难从未真正过去,创伤的后遗症依然缠绕着他每一天的生活。影片冷峻地呈现了创伤的日常,并未刻意煽情。然而,正是这种克制,令人想起韩江在小说《永不告别》中的诘问:“死亡怎么会如此生动?”在此刻,这部以“4·3济州岛大屠杀”为主题的小说,与影片中呈现的生活现场形成了共振。
虽然在海难发生时拯救了将近二十名学生的生命,但金东洙对灾难降临那天救援行动的最后五分钟毫无记忆。2015年11月举行的首场世越号惨案听证会上,金东洙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年七个月以来他持续自残的累累伤痕——唯有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他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时至今日,金东洙仍会在每天跑步时驻足,凝望那片吞噬了数百个生命的大海,仿佛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回应。
每当金东洙尝试将自己的创伤向外诉说时,都会得到类似的回答:“好歹你幸存下来了,还救了那么多人呢。”这句话如同一道冰冷的枷锁,封住了金东洙获得理解与抚慰的通道。在这样的历史伤痛面前,公众似乎更需要一个抚慰集体伤疤的英雄符号,而无法面对一个会恐惧、会崩溃、需要诉说与倾听的破碎个体。这种态度无疑是对金东洙的二次伤害:“英雄”的标签,本质是一套消音装置。它将民众本该指向国家失责的控诉,置换为对个人行动的赞颂,最终服务于一个更隐蔽的目的——将系统性悲剧包装成个人英雄史诗,从而引导社会情绪走向感恩,而非问责。
这正是影片锚定“创伤”这一角度的原因:从个体的角度出发,金东洙的创伤需要被确证与释放;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这种暗渡陈仓的意义消解需要被点破,世越号的当下意义才能被正确地诠释与承继。
这场海难带来的创痛绝不仅仅作用于金东洙本人身上,更通过他,沉重地传递给了他的家人。
作为济州岛原住民,金东洙的妻子金亨淑的父亲是1948年“4·3济州岛大屠杀”中最早被杀害的受害者之一。由此,世越号惨案勾连起另一桩更深远的历史创痛。影片中两度出现大屠杀的问责与纪念活动,金亨淑在纪念碑前崩溃地哭号:“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父亲就去世了。我常暗自埋怨为何我的父亲不是战争英烈,不然我就可以享受烈士遗属的福利。直到我知道了真相后,我只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在此终结。”
世越号惨案发生后,金东洙罹患严重的PTSD,发作时无法离开妻子超过一公里;父亲的遇难则始终如底色般贯穿着金亨淑的数十年来的人生。这个家庭,是一个微缩的战场。金亨淑站在战场的中心,她不仅要承受丈夫源自当代惨案的创伤,更要守护父亲所代表的被湮没的历史真相。她的崩溃,控诉的不仅是亲人遭受折磨的痛苦,更是历史被刻意遗忘、正义持续缺席的双重暴力。
1948年的四月与2014年的四月,从“4·3大屠杀”到世越号惨案,创痛形成回环相互连接,海面的波涛卷起无尽的血泪,穿过语境与国界发出无声的呐喊,震荡着每一个当事人与旁观者的良知。这种回环并非偶然,而是韩国现代史上“国家暴力”与“政府失能”模式的可悲复现。1948年的四月,国家机器是直接的加害者;2014年的四月,国家则是“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冷漠旁观者——这种一以贯之的、国家对个体生命的系统性漠视,正是我们声讨世越号悲剧的核心所在。
面对如此创伤,疗愈是可能的吗?或许永不。但《接力赛》记录了人们如何尝试。
金东洙的尝试是沉默地奔跑。影片中,他从未停止奔跑:跑过与妻子共同守护的思连伊林荫道,跑过四月里樱花盛开的济州大学,跑过通往海难发生地的济州码头。这一奔跑,是整部电影最悲壮的隐喻。对于金东洙而言,“奔跑”是一种存在主义的抵抗,是一次借由肉身反哺精神的救赎,更是一场明知徒劳无功、却依然要进行的招魂仪式。他以此向前移动的身体,对抗着那段永远停滞的心理时间。
妻子金亨淑的尝试温柔且细密无声。在金东洙饱受记忆创痛之苦并不断自残时,她选择在身边默默照顾。而当去年两个女儿先后罹患癌症时,金亨淑也以坚韧的精神与悉心的照料面对这一新的家庭危机,用沉默的担当将绝望转化为守护的力量。
大女儿金艺琳的尝试,则是承继父亲的意志,从疫情期间扶危救人的护士,成为一名冲向灾难的消防员。成为消防员需要大量体能训练与意志磨炼,这恰恰给了金艺琳与父亲密切相处的机会。父女俩沉默地上路,并肩奔跑着,此刻无需言语,女儿以肉身的共在,表达了与父亲一道对抗创伤的决心。
影片的末尾,金东洙与金亨淑参加了金艺琳的消防员培训结业典礼。他们凝望着台上穿着藏蓝色礼仪常服、眼神坚定的女儿,镜头记录下他们眼中闪烁的、久违的期望之光。此刻,他们好像暂时忘却了创伤,得以展望一种全新的未来和疗愈的可能。
至此,家庭内部的接力在血脉流动中悄然完成。而这一接力棒要如何传递给社会各界、个人创痛可以在银幕上形成怎样的公众表达,则是纪录片导演的功课。
对于历史与民族的惨案,如果创痛足够深刻,就不再需要虚构情节、创造人物来抵达共情。世越号的创痛形成了一种弥散的精神背景,促使新一代电影人将镜头持续对准权力,进行不吐不快的记录。
2014年以来,大量关于世越号的表达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于观众面前:《潜水钟》《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国家》《那天,大海》......其中,与釜山国际电影节渊源最深的作品,莫过于世越号惨案刚刚发生时李尚浩导演创作的《潜水钟》。2014年,该片被选定为第十九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开幕片,旋即被釜山市政府以“可能引发政治争议”为由要求撤片。电影节方面则坚持艺术表达自由与电影节独立性,顶住压力如期放映。
此举使电影节成为市政的眼中钉,随后,釜山市政府以资金使用不善、委员派任不规范等理由,将电影节组委会诉诸公堂。2016年十月,朴槿惠因世越号惨案秘密封杀近万名影人的黑名单被曝光,朴赞郁、宋康昊、金惠秀等知名影人皆在其中。直至2018年五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才就此事件公开道歉,并承诺严格防范类似事件重演。
这场从《潜水钟》开始的博弈,不仅捍卫了电影言说历史伤痛的权利,更成为了韩国电影对抗公权干预、保证独立精神的里程碑。
时至今日,这类电影或许已不再如《潜水钟》般需要面对政府的阻挠与噤声,但《接力赛》的使命在于对抗历史的遗忘。官方总在试图用“向前看”来推动遗忘,而民间则通过“永不告别”来坚守记忆。从《潜水钟》到《接力赛》,这种纪录片谱系式的“追问”本身也是一场接力,背后是谁有权力定义历史、谁的故事可以被讲述的话语权角力。公然压制与悄然篡改都是对历史伤痛的背叛,纪录片的工作,因此不是怀旧,而是与官方叙事争夺历史解释权的政治行动。
2024年四月,世越号惨案的十周年,为了纪念在海难中离去的生命,金东洙跑完了学生们在济州岛春游计划中的长跑路线——他用沉默而坚定的脚步告诉我们:创伤不会过去,不被忘记,但是可以在承继与传递中获得新的意义。
从个体到历史,再到关乎全体国民的社会良知,这场接力是我们面对世越号惨案所应该保持的公共记忆。记住是一种庄严的抵抗,就如韩江为济州岛的创痛历史写下的誓言:“我们永远不做告别。”只有永不告别,才是抵抗官方叙事、开启真正历史反思的前提。
(本文首发于“凹凸镜DOC”)
创伤与记忆的接力:世越号十年,未完成的告别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关于旅途本身,关于人与人之间通过表意达致理解的可能性
2025年9月21日,釜山国际电影节的第五天,日本导演三宅唱与新作《旅途中的日子》的主演、韩国演员沈恩敬一起登上了电影节日报的封面。这部改编自柘植义春的漫画《海边的抒景》与《混沌洞的笨先生》的电影,在今年八月一举获得了第78届洛迦诺 ...
不会过去,不被忘记,永远不做告别
#30th BIFF 2025.9.21于釜山CGV电影院。开场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去看,友说:现在关于世越号还能有什么表达吗?我说:从描述看应该是对“创伤”的描绘吧。确实如此,这部电影并没有超出我们的想象,描绘了一种关于创伤与疗愈的 ...
时代焦虑下的“选择有罪”,身体重新支配精神的可能
#30th BIFF 2025.9.17于釜山电影殿堂。朴赞郁是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从早期的“复仇三部曲”,到2022年戛纳夺得最佳导演奖的《分手的决心》,他的作品中始终有一套渗着鬼气的个人价值取向贯穿始终。香港M+电影院曾举办 ...
独特的题材和令人惋惜的表达深度,该如何理解日本偶像的“恋爱禁止”条款?
#30th BIFF 2025.9.21于釜山媒体中心。兜兜转转勉强及格,题材足够新颖,所以更是觉得颇为遗憾。剧作结构完全头重脚轻,真正有讨论价值的内容最后四十分钟才露出——明明可以有更深入的剖析和更普世的展开,但是就到这里了吗?影 ...
一个坏人死了,如何把他变成可以携带的尺寸?
#30th BIFF 2025.9.18于新世界乐天电影院。很不喜欢家庭温情片,但还是流了几滴鳄鱼的眼泪,于是决定给到及格分。被“喜剧”的标签诈骗而来,寥寥的笑点与骤然降温的釜山一样冷。不过是好笑的,海上麒麟,新干线捡骨,都是日式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