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角色的面容,唯有通過貝拉·巴拉茲“微相學”的理論才能被真正理解,那就是萊妮·裡芬施塔爾。她那眩暈般的、豐富而富有沖擊力的面容,在細微的表情中顫動着情感影像,仿佛每一道面部的細節都在流動着情緒的微光。
若将這部電影再次置于巴拉茲的語境中(我們無法不這樣做——他既是聯合導演又是編劇),聲音與對白的使用亦構成了一種聲音的特寫。對白極為稀少,且往往突兀地出現,或與環境音明顯割裂,仿佛刻意為之。若再援引德勒茲的概念,這裡或許正展現了一種“心理剪輯”的原型——剪輯不再發生于外在的空間與時間,而是在心理内部進行,在意識深處展開。
而萊妮·裡芬施塔爾則在無聲中升華——從一個不識字、寡言少語的少女形象出發,遠離人世的欲望與教義,最終自行構建出一種崇高感,一種神聖的存在感,化身為一位聖潔的母性象征。
(甚至照片也可以看作一種神話的介質
2025.5.7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2025.5.9
關于《榮光之墓》(Cemetery of Splendor, 2015),對我而言,它可能是阿彼察邦風格中節奏與叙事最為契合的一部,或者換個不那麼好聽的說法——這部電影的故事太輕了,輕到阿彼察邦可以輕松駕馭,從而營造出一種和諧。我能 ...
2025.5.9
“手”是貫穿始終的母題,同時也是一個枯萎的母題。它出現在第一幕——那是一個親密而動人的鏡頭,燈光處理得極其細膩。在接下來的叙事中,手逐漸退居邊緣,成為特呂弗令人困惑的攝影語言的一部分,從鏡頭的搖移到最終落在手上的定格,它呈現出人類最 ...
2025.5.6
弗朗索瓦·特呂弗的第一部、也是現存的唯一一部短片——真正的第一部叫《訪問》(VISIT),可能已經遺失了。這部短片由克洛德·夏布羅爾的處女作《美麗的塞爾日》(1958)中的男女主角出演,片中在電影院放映的電影也很可能是李維特的作品, ...
2025.5.8
<p data-align="left">人們總是把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這個名字當作“慢電影”的當代表征——表面上看是如此,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他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時間長度,就會發現其實它們充滿了“剪 ...
2025.5.6
一部真正的傑作。那些帶有希區柯克式和黑色電影氛圍的配樂,将整部電影帶到了另一個層次。确實,《雪夫人繪圖》(1950)從頭到尾都彌漫着一種驚悚的感覺,貫穿整個85分鐘,這種感覺可歸因于四處投射的陰影,以及溝口鏡頭語言中的限制與開放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