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koh Hosoe在1960年和Tatsumi合作拍攝了一部《原爆中心》,顯然在60-50年代,是日本發自内心地重新開始反思戰後創傷根源影響的年代。
黑澤明的《活人記錄》位于黑澤明創作中期1955年,但卻相當不遵循他那已經成熟的風格,反而似乎退回了《姿三四郎》時期對局部社會現實洞察的影像風格,當然黑澤明一直在這麼做,隻是相較于早期和這一部作品,他其餘作品的風格更接近于一種通過人物細膩描繪以小見大地去描寫社會。而這一部則是沒有那一脈相承的人物細膩感,相反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加具象化的家庭(黑澤明在以往作品裡對家庭塑造非常糟糕,這一部裡居然有了些許生動,但依然是一個“糟糕”家庭),和不怎麼充盈的人物,這個家庭裡除了父親之外的角色都十分的沒有靈魂更無真實性可尋,而父親則更像一個典型類《亂》中那李爾王式或塔可夫斯基《犧牲》中那放火最後發瘋的形象。
這類型形象在黑澤明的電影中時常扮演着黑澤明的嘴替,這一部裡顯然就是那句擲地有聲的“我不怕死,我隻怕被别人殺死”。以此展開的英雄主義也是黑澤明玩爛了的風格。但非常有趣的是,我們居然能如此清晰的而不像黑澤明以往那含蓄内涵作品中一樣理解到那如《我對青春無悔》中的反戰情緒。
視聽固然出色,但不及《生之欲》,這是一部純粹面向原子彈的電影,人物在其中被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