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震撼啊,俗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處女座,但是Letterbox上顯示還有三部更早?NVM
從《鏡子》進入塔可夫斯基确實有些硬核,終于在這一部裡感受到了塔可夫斯基的魅力,其出色的色彩構圖水準在剛出道的導演裡可謂出奇。我非常喜歡這部的音樂,足夠動人,令人震顫。
屬于蘇聯電影人特有的工人階級故事屬性也在這裡被徹底讨論,有什麼不比一個小資小提琴孩子和一個工人的約會更具有戲劇張力的呢?這是一種别樣的現實主義,那便是營造那現實還未讨論的課題,比現實更現實。
塔的實驗在這一部裡就已經嶄露頭角了
真實震撼啊,俗稱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處女座,但是Letterbox上顯示還有三部更早?NVM
從《鏡子》進入塔可夫斯基确實有些硬核,終于在這一部裡感受到了塔可夫斯基的魅力,其出色的色彩構圖水準在剛出道的導演裡可謂出奇。我非常喜歡這部的音樂,足夠動人,令人震顫。
屬于蘇聯電影人特有的工人階級故事屬性也在這裡被徹底讨論,有什麼不比一個小資小提琴孩子和一個工人的約會更具有戲劇張力的呢?這是一種别樣的現實主義,那便是營造那現實還未讨論的課題,比現實更現實。
塔的實驗在這一部裡就已經嶄露頭角了
我總是喜歡把這部影片與勞倫斯·奧利弗的《哈姆雷特》(1948)作比較。作為讓·科克托的首部長片,他将其他藝術形式(如詩歌、裝置藝術)中的沉重感剝離,提煉出其精華,注入到《美女與野獸》(1946)之中。影片中有些場景幾乎完全沉入黑暗, ...
伯格曼在《鋸屑與馬戲團》(Sawdust and Tinsel, 1953)中擁有他自己的流浪劇團;小津安二郎則兩度拍攝《浮草物語》(The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1934)及其重拍版《浮草》(Float ...
這其實是一個類似于《公民凱恩》(1941)的童話故事,被拔高到了也許過于神聖的位置,以至于被當作電影藝術的巅峰來代表。穆爾瑙最知名的作品《日出》(1927),正處于無聲電影時代的尾聲,也是他在美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在這裡我大緻理解了 ...
這是穆爾瑙拍攝的第十部電影,同時也是在穆爾瑙的作品中獲得主要批評界共識的一部。但我認為,如果沒有那段使用表現主義技法的結尾場景——在樓梯上投下陰影并殺死艾倫的畫面——那麼《諾斯費拉圖》(1922)很可能會淪為穆爾瑙電影生涯中的一部平 ...
攝影機動了,但從未以如此生動而美麗的方式動過。穆爾瑙的首次攝影機運動始于《幻影》(1922),其中坍塌的城堡也對應了本片中倒塌的建築,但《幻影》更進一步,比如追逐的影子。《最後一笑》(1924)中的影子延續了穆爾瑙一貫的表現主義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