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Cléode5à7(1962)的剧情介绍
由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执导的成名作《五至七时的奇奥》,是新浪潮电影中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本片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Cléode5à7(1962)的影评
瓦尔达这部开创性的“实时电影”让她成为了新浪潮运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浪潮坚持实拍等特性的基础上,《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更是通过影像时间与故事时间吻合的方式,更直接不避讳的将镜头对准影像主体,在去掉时间性的同时,将人物所有的内心及行 ...
精彩绝伦之作,瓦尔达对长焦镜头的把握就和专业粉刷工一样毫厘不差,通过人物调度,镜子,长镜头塑造出了一部绝美的作品。其最为典型的便是通过镜子阐释了萨特的“想象性凝视”,这在前半段对镜子的大量使用便可认识到,其镜中的客体化克莱奥,是等同 ...
技术层面精巧,立意层面深刻的作品。将影片与观众放在等速流动的时间概念里,但情节上并没有刻意强调“时间流逝”的实时感,瓦尔达轻盈地呈现着生与死的沉重之时,近乎跃出镜头的焦灼的思虑与情绪就暗暗传达了一分一秒的漫长。而在影片中对于章节的划 ...
啊啊啊啊啊啊好久没看到这么喜欢的电影,从一开头就吸引我到目不转睛的,到最后结尾的时候,我整个人要惊叫出来了,好喜欢Σ>―(〃°ω°〃)♡→。从一开头的占卜,雷洛曼揭示了女主了一些东西,影片就一直在往神秘迷信且细腻的气氛走了。塔 ...
7.8分瓦尔达的这部电影,如果不刻意去看导演是谁,真的会误以为是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两位导演的镜头感太相似了,都是突出拍摄街道空荡、人物任性、孤独、无助。但细看下去,还是有区别的。安东尼奥尼整个电影偏性冷淡风,从头至尾的人物间都有强烈 ...
阿涅斯·瓦尔达,被誉为“新浪潮祖母”的法国女导演 ,1961年的剧情长片《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是她最广为称道的作品。作为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有着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等特点,最突出的则是其生活流的拍 ...
瓦尔达的《5至7时的克莱奥》是瓦尔达的早期作品。它通过女权主义的视角,对法国文化进行了评论,同时还在这个环境下进行了人物研究。该片还涉及了一个关于死亡和短暂的主题,它贯穿于我们主人公生活的各个方面。该片的基调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女权主义 ...
克莱奥是个极度注重容貌的精致女人,传统且保守,常活在他者凝视之中,她在餐厅点自己唱的歌,留意有没有人注意到,她有着女性普遍的焦虑,甚至更为极端,她将丑陋比作死亡。瓦尔达呈现了每个女性生来都具有的,常常对自己、男人、情感、环境进行质疑 ...
现在想想,电影真特么有意思,无论是因为早期的胶卷时长原因,还是因为经济账或观影效果的原因,最常见的90分钟,既能描绘一个人事无巨细的一生,又能表现一群人惊鸿一瞥的一刻。
它何止延长了我三倍的生命,更拓宽了我生命的深度。
怪不得老有人说我跟谈过十几个甚或几十个女朋友一样,在电影里,那才是阅女无数。
女人拒绝丑陋,害怕平淡,恐惧死亡。她歇斯底里,然后恋物;她卖弄风情,但难掩骚动;她自恋自赏,因此更加自卑。她若即若离,却只愿独善其身;她欲拒还迎,最终选择了释然。“我以为人人都在看着我,我眼里只有自己,这让我疲惫不堪。”
很多人说瓦尔达是“女版戈达尔”,要我看比戈达尔细腻多了。尔达已抵达,达尔未达尔。
无论装逼与否,新浪潮代表作总能让我不自觉的进行一些行为模仿,譬如一进博物馆就玩笑说看谁跑得快,一到中东国家的宾馆洗手间就装作自己被拷打,一上欧洲城市的街头就旋转着做卖报态,当然是体现某种共同信息趣味的人来疯。看完此片后的次日,我也在下午5点到7点留意了自身。克莱奥怎么能做这么多事!
1.不仅电影与真实时间同步,还再现了死亡恐惧与寻求真我的心理时间。2.快切的主观镜头-街边行人+相关人物,咖啡馆顾客描摹,橱窗/镜中叠影。3.高达与卡里娜的无声短片,摆脱墨镜与脱去假发,戴不合时宜的黑帽,人体模特的隐喻异曲同工。4.与临行士兵(另一"将死之人")的邂逅让克莱尔袒露自我。(9.0/10)
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一个半小时。故事时间和影片时间等长。其实可以更先锋一点,全片黑白混用,凡克莱奥的主观镜头皆用黑白,其余则用彩色,镜头调度上也多做一些分立(所谓不分享画面空间)。瓦尔达的片子真是好,结构精巧,叙事流畅,情感充沛。本片音乐有结构性的作用,主观镜和移动镜头也颇赞。
DVD时代没有看过的电影,现在成了电影经典,不看感觉不好意思和别人对话。电影是流动画面,从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而且拍摄也是按照这个时间拍摄,从电影画面里面的路人眼光看,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半纪录片创作,长镜头,片中片,各种各样的调度,当然是导演的成名作也是著名的电影代表作,看过而已!
没想到是这样中产的Cleo。不过也恰如其分,中产才拥有钟表和“时刻”。所以最后士兵人为将“七点”提前,是一种来自无产的反叛。多余的半个小时,是给爱情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