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分
瓦爾達的這部電影,如果不刻意去看導演是誰,真的會誤以為是安東尼奧尼的作品,兩位導演的鏡頭感太相似了,都是突出拍攝街道空蕩、人物任性、孤獨、無助。

但細看下去,還是有區别的。
安東尼奧尼整個電影偏性冷淡風,從頭至尾的人物間都有強烈的距離感,對靜物拍攝畫面較多,喜歡通過物品暗喻人生或者關系,比起劇情來,更重視烘托清冷氛圍感。更偏悲情,可能也是男導演的緣故吧,愛情上更現實。

瓦爾達的作品基調也是偏孤獨的,但是更像是突出一種執意選擇的态度。女導演更傾向于在落寞中找尋生命的溫暖,所以電影裡的背景樂恰好反應了主角的心境,在下午5點到7點短短兩小時内,女主的心态發生的質的變化,這種電影模式本身就蠻有意思的。

與其說它是一部電影,它更像是影像版的流水賬日記。記錄下女主去醫院體檢後,在等待報告出來的兩小時心态發生的巨大變化。
①塔羅牌占蔔師告訴她,她得了癌症,對宿命的認知,讓她對自己下了判斷書:她認為很快就要死了。
②物化自己,認為在沒死之前,要盡可能的吸引别人關注,她去買帽子、裝扮、健身,努力讨好沒花太多時間陪伴她的上流社會的男人(沒那麼愛她),卻忘記自己最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陪伴和傾訴。對方對她的健康漠不關心。
③電影最後20分鐘,是整部電影的精髓,女主獨自前往陌生公園散步,偶遇一位軍官,對方輕松幽默的态度、積極樂觀的心态,如陽光普照一般,照亮了自己潮濕的角落,驅散了内心的陰霾,音樂此時也進入了高潮。
④醫生揭曉了女主的病情,兩個小時的内心戲落下了帷幕。

電影揭示了我們在某件事、某段感情等待狀态下,心情起伏不定的變化,人們貌似更喜歡把事情想的很糟糕,提前未雨綢缪的計劃一番,然而就像鬼怪最可怕的時候,其實是你沒見到它的時候,恐懼本身或許是心态上的崩塌,倒不如更灑脫些,把命運交出去,來什麼就去迎接什麼,像是體驗一場未知的意外驚喜。
古語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既然好事壞事都是會能量轉換的,隻要自己不放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