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生花LadoubleviedeVéronique(1991) 薇洛妮卡的双重生活/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双面薇若妮卡(台)/双生花/今世今生/TheDoubleLifeofVeronique
两生花LadoubleviedeVéronique(1991)的剧情介绍
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
两生花LadoubleviedeVéronique(1991)的影评
两生花的三重主题
电影一开场,薇罗丽卡在仰拍镜头中唱歌,雨水浇在她身上,这场景仿佛是薇在洗礼中承诺献身于自己的天赋,她的歌声和她本人都显得圣洁、美丽、崇高。下一次,薇在合唱团老师那里唱出了完美高音,同时她感到强烈的心悸。接着,一个极为明确的主观镜头— ...
我用残损的手掌,去轻轻抚摸
“ 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单一个人的。” - 波兰女孩 维罗妮卡 “ 我觉得自己好像同时生活在两个地方。” - 法国女孩 维罗妮卡中秋之夜,在小口袋和其他的观众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在这里记下些自己和倾听到的思索。基耶 ...
自我与双生 我无法抵达的瞬间
在看完蓝白红之后再看两生花,已经逐渐熟悉基氏的风格,但是他还是总能为我带来直抵灵魂的、细腻入微的体验。电影讲述了两个不同国家的“维罗妮卡”的故事,她们拥有完全一致的脸庞与名字,一个来自波兰,另一个则来自法国。波兰的维罗妮卡与法国的维 ...
无人会心意,镜中两生花
美之极致。第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镜像电影的开创作品,《两生花》。暗黄色、绿色的色调,仿佛永远处于日暮之时的世界。情爱之迷乱,生命最后一刻的主观视角,旋转的交织,咏叹的调,敲打灵魂的背景音,视听之极境。永恒的镜像,通过窗户、镜子、眼镜 ...
《两生花》:当湖畔的艾柯吕斯说了话
作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两生花》诞生时间刚好夹在了两个系列即《十诫》和“三色”(《蓝白红之蓝》 《蓝白红之白》 《蓝白红之红》)的衔接点上,有趣的是作为与导演合作多部影片的编剧皮耶谢维奇自己也没料到《两生花》可以在中国获得如此 ...
孤独的个体寻找孤独的自我
个人认为是基氏代表作品,红白蓝三部曲前身(虽然讨论的命题较小)。作为典型悲观主义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无论是从色彩的抽离、人物的塑造、宿命的悖论,都在探讨孤独二字。主角两人绝不仅是长相相似,导演用丰富的思想和华丽的视角填充了整部电影,用 ...
波兰方面的故事短了一些,但法国的那个确实烂漫很多啊,相当文艺了,很多镜头好奇特,颜色运用太美妙了(和昨天的毒品网络又是不同的风格),很多地方一片昏暗然后突然一点点大红⋯⋯挺美的
终于看了,心里的感觉淡淡的,世上会不会有另外一个人也跟我有感应呢?
世上存在另一个自我吗?黄绿主色调的画面唯美烂漫,配乐圣洁哀婉,颇具宗教感。着迷于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运用了多种微妙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片头星夜与绿叶,枯叶,鞋带-心电图,偶师-上帝,唇膏,弹珠,眼镜,黑衣女等),使影片值得多次观赏并深入解读。红色闪回与灵魂主观镜头赞极。(8.8/10)
不是克氏最佳的作品,而是一次雄心的尝试。克氏毕竟不是塔可夫斯基,他的现实主义性格太重了。
兰波说,我是我,但我是另一个我。如果其中一个死去了,剩下的那个就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任何爱情都无法慰藉
文艺片真可怕,我又没看懂……
两生花其实可以作政治(国家)的提喻,但这样显然破坏了电影的意境,使其变得凝涩。从叙事等角度去评价也显得刻板。所以还是感受为上:一种糅合了液态、气态和固态的多维度感知结构(或者已不成结构)。但却不知怎么的,自己并没有很感动。一个瞬间:克拉科夫的广场旋转“发现”镜头击中心灵。
刘小枫的思想无法通过这部电影解读。若不是画面和音乐,以及美到入骨的女主角,这片子还能看下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