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这个片子。《大赢家》。

...

与春节前后类似,免费看电影,感谢平台。但不要以为免费,就可以因为面子工程搪塞过去,不可能的。就像电影的主题一样,任何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始终要牢记,一部电影是要给观众看,不能有“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这种心理,能否让观众满意,才是根本。

从个人的观点,《大赢家》算是一部合格的喜剧片,观影过程很轻松,得益于原版不错的底子,本着不“一捧一踩”的原则,这里只是就事论事,谈谈本片的特色和以及背后本土化的主题


区域化革新

这部电影是翻拍,毫不回避,有一部韩国电影叫做《率性而活》,也有一部日本电影叫做《游戏的时间不会结束》,确切的说,是日本1985年的同名小说,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片中这么一根筋的角色,典型的“死脑筋”日本人)

...

有些朋友总是抓着“翻拍”这个梗不放,其实duck不必,“翻拍”不是原罪,但也不是万能,还是要看翻拍的目的性和需求性,从这方面来判断一部电影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

一般情况下,翻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技术性翻拍,一种是区域性翻拍。

★技术性翻拍比较好理解,对老片的翻新,或者有导演觉得换一种方式,我能比前辈拍得更好,比如徐克翻拍胡金铨经典名作的《新龙门客栈》,根本是两种类型的作品。

如今这种翻拍又有了一个新名词,叫做“重启”,所以大家就明白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了。

★区域性翻拍更好理解了,就是跨地域甚至跨区域的拍摄,太多的例子不胜枚举,不过这样的翻拍也是最容易趟雷的所在。

把一个故事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就可以了?显然不是,成功的例子就是《无间风云》与《无间道》之间的区别,失败典型就是中国版《深夜食堂》。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一样,就是“本土化”是否成功。

不过比起这些优劣鲜明的翻拍作品,更多的区域性翻拍作品其实难以界定,这其中既有票房超过10亿的《误杀》,也有商业表现一般的《破·局》,二者的共同点,就是把一个翻拍的故事,放到其他国家,这就很难说了。

...

这些作品因为故事限定的原因,无法本土化,用泰国或者大马作为背景一言蔽之,那还拍个什么劲儿?但这些作品其实不难看,也有自身特色,您说这样的翻拍应该吗?该不该拍出来?也是很纠结。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是要站《大赢家》的,因为这部电影敢把这样一个故事放在本土,虽然是一场演习,但也是正面表现抢银行内容的,而且一度让JC叔叔很是下不来台,有一定的讽刺效果,最后还是“反派获胜”。

电影这个故事没有完全照搬,也没有为了逃避电检跑到外国,用自己的方式演了一出内地版“游戏的时间不会结束”,这是区域化革新。

但是,看过原版的朋友会了解,讽刺效果很强,这位越是来真的,就越突出官僚的浮夸。到了这里,显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进行了微调,,淡化了原版对系统的讽刺,对我们身边、生活中一些不正之风进行了侧写,用一个小人物励志进行了反衬。

...

对于此,你可以说是避重就轻,也可以说是本土化,总之在可行范围内选择了一种自己的方式去呈现,这比于淼上一部《来电狂响》单纯的照搬要强。


脱力式无能狂怒

然而并没有没什么卵用,作为喜剧片,不搞笑的话上述一切都是白搭。

典型的小人物喜剧,也可以说对于主演大鹏来说,很适合这个角色,某种程度上本片与他上一部《受益人》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笨手笨脚且很“轴”的角色,一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杠精,把一场假的抢银行演习演成了真的,大鹏演这种“欠揍”形象太合适了。

假戏真做,舞台剧式的小空间群戏,原版的佳构特色成就该片的错位喜剧属性,就是在在主流环境氛围下,主角所坚持的一切都是“错的”,但他没有放弃主见,反而一直坚持,随后在故事发展中再一点一点不断改变环境氛围,进入到自己的节奏中,这是错位喜剧的典型特征。

而“错位”带来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脱力幽默。

...

主角的行为推动故事发展,在小空间建立的秩序,一切都被代入到主角的节奏中,如此错位反差下,格格不入的环境氛围让大伙都变成了“吐槽党”,唯有主角依旧沿着自己的方式我行我素,让所有的针对泥牛入海,最终脱力。

双方的行为和动机是相辅相成的,单独拿出来相当无趣,唯有组合在一起才是趣味点,比如张子贤的牺牲梗,代乐乐的强X梗,这种“无能狂怒”的地方是最好笑的。得益于大鹏的欠揍效果,以及张子贤、代乐乐、孟鹤堂等演员的精彩发挥

然而问题来了,第三幕的转折是相对突兀的,就是人质的斯德哥尔摩式反映,电影只是解决了代乐乐留下来的问题(小哥哥来了),对其他角色并没有突出呈现。虽然可以说的过去,但剧本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生硬的摩擦感还是明显的。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尼克弗瑞”的经典之作《王牌对王牌》,后者在第三幕之后让所有人质很自然的产生了斯德哥尔摩式转变,得益于主角对自己清白身份的坚持,以及在窗口面向媒体的慷慨陈词,让原本格格不入的环境氛围瞬间进入到自己的节奏中。

...

所以本片的转折可以说的通,但缺少上述那一段“带节奏”的效果(只是用妹妹嗓音的梗来充当转折),所以才会生硬,假如把大鹏最后那段发自肺腑的个人独白提前,作为二、三幕之间的转折点,效果会更好!


何必认真

说回电影的主题,《大赢家》依然是一部讽刺喜剧,只不过淡化了原本对系统的讽刺,而是对我们日常处世哲学中不正之风进行了批判。说白了,就是在一个受限制的环境下,自由表达的最大限度了

...

一个努力工作的人,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反而成了异类,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充斥其中,这样一个环境,这是电影的所要表达的。

电影的主题是浅显易懂的,就是要反驳的这种形式主义,但没有对立。说句不好听的,这是人类社会属性阶级化的表征之一,尤其是我们在儒家氛围下,是自古以来追求中庸之道而产生的副产品:

差不多得了,凑活了、得过且过、何必认真、你咋这么较真?就这样吧!这种词我们不单听多了去了,实不相瞒我自己有时也这样。。。

...

这种“副产品”是不正之风,但说实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无能为力,这种根深蒂固的处世风格,可不是朝夕就能说改就改的,别说我们,全世界也都这样。

所以才会出现本片这样的讽刺、反衬效果,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刻画努力奋斗的小人物,让其最后获得成功,来达到电影的目的,用喜剧和励志来淡化说教,这就是讽刺喜剧的魅力。

想起了一些老相声,侯宝林的《打百分》,高英培的《欢迎批评》《不正之风》等,不正是如此吗?只不过跟高英培和姜昆相声不同的是,后者大家都是正能量,主角都是反面教材,最终通过自食其果的出洋相笑料,来达到讽刺效果。本片则正好相反,主角才是正面教材,很典型的正能量。

...

但不要忽视正能量的背后,是一个个的反面教材,这起假戏真做的“作秀”结束之处,不少当事人要倒霉喽。


综述

最后还要说下在线看电影这种形式。其实个人不太习惯用手机看电影,还好西瓜视频有投屏效果,我看得是“大屏”。

抛开观影习惯和特殊事件的影响,不容置否的是以后这种形式会越来越多,家庭影院甚至移动平台,也无需吐槽。我虽然喜欢进电影院看电影,但并不是“大银幕原旨主义者”,反而更喜欢在家看片。

...

我一直坚信,电影院不会消失,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银幕和小荧幕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大,无论是3D、激光IMAX还是VR,大银幕体现的是小荧幕无法达到的奇观效果,诸如复联4这种大片,李安去年也开拓性的尝试了120帧电影,无论成功与否,这些非常适合去电影院“朝圣”。

而其余电影,就有很多选择渠道了,《大赢家》这种喜剧片以网络形式上线,效果也挺好,并不是说喜剧片、剧情片以后不适合院线,而是多种选择,毕竟这种作品,不同媒介渠道之间,折损率不高。

所以不要瞧不起网络发行的电影,之前有个词叫做“网大”,恐怕业外朋友不了解,这是贬义词,是院线的人对网络发行电影的一种鄙夷。电影都一样,只不过发行渠道不同而已,而有的烂片,他们只是不配叫电影而已。

所以,谁不喜欢在家看电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