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了《魔發精靈2》開場的“夢工場動畫25周年”的紀念LOGO,很感慨,所以來說說這個被無數觀衆認識的那個“坐在月亮上垂釣的男孩”——夢工廠。

...

夢工廠和夢工場動畫,這倆是兩個獨立的公司,由于名字一樣logo也差球不多,很多朋友誤以為是一家。其實不是,或者說他們曾經是一家人,像兄弟。他們在各自最火的年代“分家”闖天下,在好萊塢電影浪潮中海闊憑魚躍,又在資本市場上各自發展受阻,最終泯然衆人。

後來的某個時段,機緣巧合之下,他們又再度“相遇”,回到了一起,但早已物是人非。就像兩個外出闖蕩多年的兄弟,在他鄉偶遇,互相打量着對方,不禁苦笑: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争虎鬥。

夢工廠并沒有倒閉,如今依舊有着一定市場份額,但世人可知夢工廠昔日輝煌的樣子,卻鮮人了解如今他們落魄的樣子。就像公司的名字一樣:名一場、利一場,到頭來還是夢一場。

那個坐在月亮上垂釣的男孩,把鈎下到水裡,但我們一直沒有等到他釣到魚的那個畫面。

...


夢開始的地方:叫地主

夢工廠電影,大名鼎鼎,行不更名,但成立以來公司英文名卻換過三個,DreamWorks SKG、DreamWorks Picture、、DreamWorks Studios,您大概能猜得到他經曆了什麼。

...

這是一家“新”公司,對比好萊塢動辄活了近一個世紀的“六大”老妖精,夢工廠電影成立于1994年10月,由被稱為“夢工廠三巨頭”的斯皮爾伯格、傑弗瑞·卡森伯格和大衛·格芬成立,公司早期英文名DreamWorks SKG中的“SKG”就是他們三位名字的首字母。

...

★這三個猶太人來頭都不小,傑弗瑞·卡森伯格是迪士尼電影的主席,執掌迪士尼影業長達10年,從《小美人魚》開始,親手讓迪士尼動畫起死回生,然後在《獅子王》之後自立門戶。

★大衛·格芬有着“美國娛樂圈比爾蓋茨”之稱,不但擁有豐富的電視、音樂運作經驗,還是公認的美國娛樂圈最有錢大佬。

★再加上斯皮爾伯格這位頭号大導演,以及來自微軟、希傑集團(CJ)等名企業的注資。

他們可謂要錢有錢,要人脈有人脈,也有頂級的娛樂内容産出者,所以夢工廠剛成立之初,就沒打算老老實實當一家電影公司,而是要做成一家娛樂帝國,就像現在的迪士尼一樣。

...

所以除了夢工廠電影之外,還成立了夢工廠動畫、夢工廠電視、夢工廠唱片、夢工廠互娛等等,涉足多個領域,并且到處挖人,收羅人才,要建立屬于夢工廠的娛樂體系。

PS,月亮男孩

關于夢工廠logo的來曆,網上很多帖子都普及過,咱這裡隻是簡單說下:

起初,月亮上垂釣這個主意是對月亮有着偏執愛好的斯皮爾伯格想出來的(他的另一家公司安布林娛樂的logo就是《ET外星人》飛過月亮的場景),但斯大爺的版本是成年男子垂釣,并希望用CG合成展現。但是他的老搭檔、工業光魔的視效總監丹尼斯·穆倫卻覺得手繪更酷。所以穆倫便請來了他的畫家朋友羅伯特·亨特幫忙。

...

亨特在為夢工廠繪制Logo時,夾帶私貨,一版遵循了夢工廠的要求,而另一版則将垂釣的男人換成了小男孩兒,男孩就是自己的兒子威廉。最終顯然“私貨”勝利了。而威廉小朋友也“永遠童年”的伴随夢工廠電影走到了現在。

現在我們看到的夢工廠Logo是“工業光魔”在亨特的畫作基礎上進行二次加工,2D與3D相融合的特點。

夢工廠電影的logo是祖傳的,到如今從畫面到音樂始終沒變過(具體電影定制版除外),而分出來的夢工場動畫,雖然保留了月亮男孩,但動畫形式和BGM都更叠過好幾次,我們慢慢說。

...


愛做夢的男孩:想釣大魚

不用說也知道,夢工廠這一套肯定是失敗了,起碼後來除了電影動畫外,其他幾個大夥都沒聽說過。

★這其中最先完犢子的夢工廠互娛(DreamWorks Interactive),1995年成立,與微軟合作開發遊戲,結果折騰5年毛也沒做出來,2000年被美國藝電(EA)給收購了,随後被摘了牌,并入了旗下工作室。

...

不過這個夢工廠互娛最大的功勞就是他們為了開發遊戲,收購了一家特效工作室PDI(美國太平洋數碼影像公司),1997年讓動畫部門“借”走了,才有了次年《小蟻雄兵》《埃及王子》的恢弘特效場面。随後動畫部索性将PDI歸到自己門下,夢工場動畫巅峰時期的作品,離不開大名鼎鼎的PDI工作室。

PS,《捉妖記》的導演許誠毅,當時就是PDI的動畫師。

...

★随後就是夢工廠唱片(DreamWorks Records),1996年成立,一開始制作了包括喬治·邁克爾等諸多大咖的專輯,可惜一直是“老牛拉破車”,2003年被環球唱片收購,2005年被徹底關閉。

...

★最有機會做大的是夢工廠電視(DreamWorks Television),成立一開始就與美國廣播公司ABC簽訂了7年2億的大單,并制作了包括情景喜劇《政界小人物》等名作,可謂開篇非常理想。

...

但倒黴的是,沒過多久,ABC就被迪士尼收購了,然後米老鼠馬上終止了與夢工廠電視的合作,導緻剛有起色的夢工廠電視隻能繼續找平台,NBC、FOX、HBO等平台都合作過,但沒有一個長久的,再也沒有早期的輝煌。

好在夢工廠電視參與過《兄弟連》《太平洋戰争》等名作的制作(這倆迷你劇是主制作方是夢工廠電影),不至于沒飯吃,這麼多年不溫不火的一直存活着,在夢工廠電影被并入“安培林合夥人”公司之後,夢工廠電視也加入到了安培林電視部,正式被摘了牌。。。

...

夢工廠高人這麼多,為啥還能失敗?其實很簡單,就是太着急了,仗着自己牌面好,上來就“叫地主”,結果被人聯手給圍剿了。

羅馬非一日建成啊,迪士尼混了多少年才成就了如今這個地步,你這”愛做夢的男孩“初生牛犢不怕虎,上來就想釣大魚,什麼都想要,當然夠嗆了。

所以,折騰半天,夢工廠早期的商業帝國布局,到了21世紀,幾乎就僅剩下電影與動畫部了,這也是夢工廠最能拿的出手、最被大衆所熟知的地方。

...


美夢成真:開挂的那幾年

有斯皮爾伯格坐鎮,夢工廠的電影部門真的差不到哪兒去。

...

1994年成立之後,夢工廠電影蟄伏兩年,1997年推出了三部電影牛刀小試,分别是喬治克魯尼的《末日戒備》(第一部電影)、喜劇片《捕鼠氣》,斯皮爾伯格的《斷鎖怒潮》,前兩部電影全球票房雙雙破億,後一部收獲口碑,穩紮穩打的夢工廠電影,開了一個好頭。

好戲還在後面。1998年-2001年算是夢工廠電影開挂的幾年。

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橫空出世,票房口碑雙豐收。雖然當年奧斯卡最佳電影争奪上輸給了《莎翁情史》導緻斯皮爾伯格頒獎典禮上憤然離席(也把頒獎嘉賓哈裡森·福特氣夠嗆),但随後三年,《美國麗人》《角鬥士》《美麗心靈》,夢工廠電影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三連斬。

...

此外,商業名作也層出不窮,科幻片《天地大沖撞》《少數派報告》、喜劇片《拜見嶽父大人》、劇情片《荒島餘生》、恐怖片《謊言背後》《鬼入侵》《午夜兇鈴》、動畫片《怪物史瑞克》《小雞快跑》等片,都是名聲在外的票房大作。單是2000年,北美票房榜前20位的作品中,就有五部夢工廠電影作品。

如此業績,你很難想象這是一家成立沒多久的新公司。

而且,夢工廠成立之初,也成立了自己的發行網絡,早在1997年夢工廠就與美國本土最大的發行商之一MCA簽訂了10億美元的合同,基本夢工廠出品的電影,自己也負責了北美地區的院線發行和影音制品發行。

當年的夢工廠,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強大的制作能力。

無論與其他公司合作,還是獨立制作,作為新公司,早期年産量每年均超10部,産能驚人,涉獵廣泛,不管什麼題材上手就拍,而且每部制作精良,絕無粗制濫造,“老夢出品,又快又好,必屬精品”,一度被業内傳為佳話。

...

可見,當時風頭正勁的夢工廠,已經有了跟好萊塢“六大”叫闆的能力。

但是,這裡面有個不穩定的炸彈。。。


做夢就要大一些:虛火旺盛

夢工廠電影,是一家獨立的電影公司,三巨頭開公司的“美國合夥人”制度,幾乎決定了其與好萊塢“六大”股份制、上市融資等“妖豔賤貨”完全不同。

...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讓斯大爺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後,人家給夢工廠所有員工每人發了300美元的紅包,這讓其他“六大”頗有微詞,尤其是派拉蒙的員工:我們也是《拯救大兵瑞恩》的出品方,但沒我們的份兒。

但也沒轍,夢工廠是獨資公司,都是自己的錢,老闆說了算,想發多少發多少,你們那些一堆股東的公司就玩不轉這個。

其實夢工廠跟漫威影業這樣的公司一樣,都是獨資公司,不同的是沒有迪士尼爸爸給錢,夢工廠就是用我們自己的錢,我們自己拍電影自己發行,收益票房也是自己的,這是一套閉合的産業鍊,内部消化。

不過一旦這裡某一環節出了問題,足以令整體産生異動,嚴重的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這就導緻夢工廠在成立初期,雖然不差錢,但對于那些動辄上億的大制作,還是有些心虛,所以要拉來合作方。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印象,很多夢工廠真人電影,不止一家出品公司,夢工廠的“釣魚男孩”LOGO都是與其他公司一同出現,比如《拯救大兵瑞恩》是派拉蒙,《角鬥士》《拜見嶽父大人》是環球,《謊言背後》是20世紀福斯。。。

...

下面這張圖一目了然,在早期很多作品中,夢工廠電影都是與其他公司聯合制作(co-production),隻有《鬼入侵》《美國麗人》等名作是夢工廠獨立制作的電影。

...

這就導緻很多票房大作,夢工廠還是要與合作方分錢的,此外夢工廠雖然有着北美地區的發行渠道,但沒有全球發行。

全球發行可是個體力活,耗人耗力也耗錢,好萊塢六大混了多年才在海外建立起來全球銷售渠道(發行網),這一點剛剛成立的夢工廠是比不了的。所以夢工廠電影的海外發行,都是合作方在打理。

舉個例子,2000年奧斯卡電影《角鬥士》,耗資1.03億,夢工廠是主要投資方,環球影業參投,電影北美票房1.87億,抛去電影院分成,雖然不知道環球占有多少份額,但有着北美發行權的夢工廠差不多能拿到1.87億中的一半。但是環球負責《角鬥士》的海外發行,該片海外拿下了2.45億(全球累計4.6億),這2.45億環球與各國院線怎麼分管不着,夢工廠一分錢都拿不到。

...

最後夢工廠倒黴就倒在這上面了。

這樣看來,夢工廠這些商業大片,過濾一下水分之後,收入其實是有限的。尤其是《拜見嶽父大人》《少數派報告》等,夢工廠僅僅是參投方,連北美發行權都沒有,最終分的錢也不算多。

這樣一算,早期夢工廠,表面繁華,實際上也是虛火旺盛。但即便如此,作為新公司,這樣的成績已經算是不錯的,尤其是《貓鼠遊戲》《午夜兇鈴》這些獨資的片子,都是以小博大,隻在北美就賺夠了,再加上每年制作超過10部的強大産能,動畫部一飛沖天的業績,所以老夢作為獨資公司,完全自給自足毫無壓力。

但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

...

PS,有朋友估計搞不清電影發行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銷售,電影公司好比工廠,制造出電影這種産品,需要賣貨,有的大工廠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可以自産自賣,有的小工廠則沒有,需要找經銷商代理,就這麼個意思。

夢工廠不是小公司,剛剛成立就有門路全國銷售,已經很吊了。但要全球銷售,還是差點意思,隻能找代理商。


夢破:屋漏恰逢連綿雨

2004年,動畫部門單飛了,原因很簡單,動畫做出名堂了,為了更好的發展,不滿足于獨資公司:老子要上市了!

...

隻是單飛而不是分手,剝離動畫部的夢工廠省去了一大筆制作費用,還負責動畫片的北美發行,也能分到錢,幾乎是白撿的錢。但話又說回來,沒有了最賺錢的動畫片,夢工廠本部收入也相應少了很多。離譜的是,動畫部單飛之前,給本部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就在前一年的2003年,夢工廠也不知道是因為賭氣還是哪根神經不對,拍了一部足以令他們悔恨終生的2D動畫——《辛巴達七海傳奇》。

...

2002隔壁迪士尼2D動畫《星銀島》耗資1.4億但最終票房僅3800萬,都慘這樣了,次年夢工廠依然頭鐵的拍了2D動畫《辛巴達七海傳奇》,票房2600萬,算上制作發行和宣傳費用,這片讓夢工廠怒虧1.25億。

說迪士尼與夢工廠兩大動畫巨頭聯手終結了北美2D動畫電影,此話不假。但夢工廠可沒有迪士尼那麼厚的家底,虧得這點錢夠夢工廠喝一壺了。之後最賺錢的動畫部門還甩手走人了。。。

好在發行《怪物史瑞克2》讓夢工廠暫時度過了難關,可惜還沒來得及喘氣,就迎來了一部幾乎敲響夢工廠喪鐘的作品——《逃出克隆島》。

...

當年“爆炸貝”與老搭檔制片人傑瑞布魯克海默分手之後,首度獨立執導電影,耗資1.3億的大制作《逃出克隆島》,夢工廠為主要投資方,最終北美票房3500萬,雖然該片海外票房不錯,但并沒有什麼卵用,負責該片海外發行的是華納,跟夢工廠毛關系也沒有。

用“美國娛樂圈比爾蓋茨”大衛·格芬的話來形容:我們瀕臨破産。

但你以為這就完了?并沒有!

2004年,飽受缺少海外發行之苦的夢工廠,經過多年布局,終于有了自己的海外發行初步渠道——自己電影的全球DVD音像制品發行和銷售權,這為将來的全球發行網絡打下基礎。

...

但沒想到第一炮就啞火了,《怪物史瑞克2》的全球DVD銷量遭遇滑鐵盧。年度票房總冠軍的DVD銷量慘淡?這是很玄學的事情,所以說倒黴了喝涼水都塞牙。

也差不多在同期,夢工廠還幹沉了另一個部門——藝術片部。

與福斯的福斯探照燈,索尼的索尼經典這些隻制作發行藝術電影的子公司一樣,夢工廠也成立了自己的藝術片子公司——Go Fish Pictures。(你沒有看錯,logo就是男孩釣上來的那條魚)

...

這家公司早期以代理在北美發行外國優秀電影為主,一開始是動畫片,比如日本動畫《千年女妖》《攻殼機動隊:無罪》的北美公映,且成績不錯。

但在2005年前後出了問題,因為他們開始涉足發行海外真人電影,連着發行了德國片《我行我素》(The Chumscrubber)和日本片《再造人卡辛》,全部慘敗,最終導緻該部門被關閉。

2005年,夢工廠總票房收入為4.99億美元,排在所有電影公司的第7位,最賣座的《午夜兇鈴2》票房也隻有7620萬美元僅列第22位。同期夢工廠累計負債達到4億,作為獨資公司的日子,也差不多走到了盡頭。

...


“寄人籬下”的日子

2005年12月,派拉蒙影業的母公司維亞康姆(Viacom),宣布收購夢工廠,并不包括以獨立的夢工場動畫,價值16億,其中包含4億美元的債務,折騰半天,2007年才完成。

...

被收購之後的夢工廠,地位與派拉蒙影業平起平坐,成為維亞康姆集團旗下兩大電影公司,老夢依然擁有獨立制作電影的權利,但與MCA的北美發行協議到期,夢工廠不再擁有發行渠道。

夢工廠所有電影的未來5年的發行都交給了派拉蒙,派拉蒙還拿下了已經獨立的夢工場動畫的發行權,為期也是5年。

PS,根據夢工廠早期與MCA的發行協議年限,夢工廠北美發行的最後一部電影是2008年的《革命之路》。

PPS,夢工廠名字沒變,隻是從英文從DreamWorks SKG 變成了DreamWorks Pictures(夢工廠映畫)。

所以被收購的夢工廠基本沒啥變化,隻是換了老闆,斯皮爾伯格以前給自己打工,如今變成了給派拉蒙打工,電影接着拍,一切照常。期間《鷹眼》《熱帶驚雷》《追風筝的人》《硫磺島家書》等名作也層出不窮,而且昔日《逃出克隆島》雖然幹沉了夢工廠,卻讓爆炸貝與斯皮爾伯格搭上了線,加上派拉蒙投資,二人合作了大名鼎鼎的《變形金剛》系列。

...

PS,派拉蒙與夢工廠在《變形金剛》上的合作僅限于前兩部,随後幾部都是派拉蒙自己玩了。

但老闆斯皮爾伯格其實是不爽的。因為最初夢工廠是要與環球聯姻的。

斯大爺與環球關系不一般,之前從《大白鲨》《ET外星人》到《侏羅紀公園》等都是環球的片子,幾乎算半個“環球人”(所以《頭号玩家》雖然是華納的片子,但那麼多環球旗下的IP助陣,幾乎斯大爺一句話的事兒),所以夢工廠要“賣身”的時候,他們與環球影業的并購差點完成,沒想到半路殺出個派拉蒙。

...

倒不是斯大爺讨厭派拉蒙(他也與派拉蒙是關系戶,比如《奪寶奇兵》系列),而是派拉蒙醉翁之意不在酒。因為當年派拉蒙混的也挺慘,不但業績慘淡,而且電影年産量個位數,幾乎到了無片可拍的地步。收購夢工廠,除了看重夢工廠強大的制片産能外,也相中了其片庫。

果不其然,收購夢工廠之後,派拉蒙馬上就把包括《拯救大兵瑞恩》《美國麗人》《世界之戰》《貓鼠遊戲》等名作的部分版權以9億的價格賣給了索羅斯旗下的娛樂公司,你要是老闆,面對這種情況,能不膈應嘛!

所以夢工廠與派拉蒙的聯姻隻維持了一年多,2008下半年,夢工廠就贖身了,因為斯皮爾伯格找到錢了。

...

斯大爺拉來了包括印度首家全球500企業——信實ADA集團(Reliance ADA)在内的一堆投資,使得夢工廠又再度獨立,成為了獨資公司,但内部組織變了。

昔日三巨頭勞燕分飛,大衛·格芬宣布退休,并公開出櫃,“娛樂圈比爾蓋茨”秒變“娛樂圈庫克”(其實人家的取向早已公開,隻是2007才正式宣布而已);傑弗瑞·卡森伯格獨自掌控夢工場動畫,早就單飛了,老領導班子就剩下斯皮爾伯格老哥一個。

PS,這個時候的夢工廠,英文名換成了DreamWorks Studios(夢工廠影業)。

“複活”後的夢工廠,依然沒有發行渠道,與派拉蒙2011年發行合約到期後,夢工廠有了新的合作夥伴——迪士尼。

...

米老鼠與夢工廠一口氣簽下了30部電影的發行協議,并且提供了1.75億美元的貸款,這麼大方的原因就是為了讓以前從未合作過的斯皮爾伯格開始為自己拍片。

PS,夢工廠與迪士尼合作的發行協議,是試金石影業(Touchstone Pictures)代理的,這家公司是迪士尼的馬甲,純馬甲,負責制作發行那些打得很猛,有悖于“迪士尼合家歡理念”的電影,比如《珍珠港》、《空中監獄》、《聖誕夜驚魂》等片。

...

在與迪士尼的日子裡,夢工廠誕生了《鐵甲鋼拳》《戰馬》《林肯》《幫助》《間諜之橋》等票房和口碑雙收的作品,可惜快樂與痛并存,且痛感更大一些。

因為同期還出現了《關鍵四号》《圓夢巨人》《新天師鬥僵屍》《牛仔與外星人》等片,雖然也很知名,但無一例外的票房慘敗,導緻夢工廠當初重組時找來的錢很快就用完了。

沒錢的夢工廠不得不勒緊褲腰帶,昔日強大的産能不複存在,2012年之後夢工廠産能已經下跌到年産2-3部,最終2015年耗盡了燈油,老夢不得不再度找錢、籌劃重組。

都拍不出片子了,他們與迪士尼的30部發行協議隻能提前終止,2016年《大洋之間的燈光》是迪士尼發行的最後一部夢工廠電影,數量定格在14部。

...

2015年,距離1994年末夢工廠成立,也才過了20年。


夢醒了?來爸爸這兒吧!

斯皮爾伯格确實也累了,三巨頭就剩自己了,也不太想管了。于是,斯大爺開始一心一意經營自己的電影公司。

...

沒錯,斯大爺有自己的電影公司,就是安培林娛樂,1981年就成立了,其名稱來自于斯皮爾伯格22歲時拍攝的同名短片,其LOGO來自《ET外星人》中“騎車飛天”的名場景,斯大爺導演的很多電影中,都能看到這個logo。

這是單純的電影制作公司,老斯一個人說了算。但斯大爺其實不滿足于安培林這家小公司,想玩一票大的,才跟其他倆兩位巨頭合夥開設多功能大公司夢工廠。

沒想到高開低走,兜兜轉轉20年,又回到了原點,到頭來發現還是老老實實玩電影比較靠譜。

于是,在危難之際的2015年,斯皮爾伯格再度找錢、拉投資,終于成立了。。。。。。。“安培林合夥人”公司(Amblin Partners)。

...

沒錯,借着當年夢工廠跟印度信實團等金主大佬合作的關系,斯皮爾伯格與他們再度合作,終于拓展了自己安培林公司業務。新的“安培林合夥人”是一家制作電影、電視和數字娛樂産品的大公司,旗下包括了安培林娛樂在内的三個子公司。

而且這次斯大爺終于跟環球聯姻了,環球将負責安培林合夥人旗下電影的發行,甚至2017年,環球還收購了安培林合夥人的部分股權,斯皮爾伯格也算正式回了“娘家”。

夢工廠呢?夢工廠現在是“安培林合夥人”三個子公司其中之一。。。

三家子公司目前都是以參與投資方式拍電影,其中安培林娛樂負責參與全年齡級娛樂片(比如華納的《頭号玩家》),另一家另一家Participant則負責小成本藝術片。

而夢工廠主要參與一些成年向主題的電影,比如環球的《登月第一人》,福斯的《華盛頓郵報》,年初奧斯卡熱門大片《1917》,開場在環球影業的logo之後,我們又再度見到了這個熟悉的身影——月亮上的釣魚男孩。

...

可見斯大爺工作重心轉移到安培林之後,并沒有放棄夢工廠這個品牌,還他們時不時露露臉,老闆還是斯皮爾伯格,但早已物是人非。

昔日挑戰好萊塢“六大”地位的新貴公司,一度佳作無數,雖然一度經營不善被并購,但始終是一家獨資電影公司,而如今夢工廠已經降格為“子公司”,成分從獨立投資變成了“參與制作”。

對了,此時的夢工廠,英文名從DreamWorks Studios(夢工廠影業),又換回了DreamWorks Pictures(夢工廠映畫),隻可惜如今的性質卻真正成了“Studios工作室”級别。

...

由于斯皮爾伯格跟環球長期合作無間,所以安培林娛樂的地址安在好萊塢環球影城内部,這麼多年一直沒有變過。夢工廠成為安培林合夥人的子公司後,也跟着一塊搬到了環球影城,幾乎成為後者的一個部門。

在環球影城,夢工廠遇到了一個熟悉的面孔——夢工場動畫。

你猜他們見面時候會說些什麼。。。(明天接着說)

那個欺負迪士尼的男孩,現在還好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