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还是被阿尔.帕西诺惊艳到。这世上有些人,让人不怕老去。因为他们不仅呈现老去的容颜,还呈现更深的魅力和智慧。永远的阿尔.帕西诺。

...

    《爱尔兰人》超过通常的片长,三个半小时左右,但看完后仍觉意犹未尽。我完全没有猜出高潮部分的情节。影片在阿尔.帕西诺扮演的Hoffa死之前,做了大量的铺垫,尤其那首在Frank的颁奖晚会上荡气回肠的歌,已经预示了Hoffa的死。还有,当时的情况很清晰,Hoffa并没有能真正和黑帮较量的本钱与实力。那个他深恶痛绝的小个子与他的针锋相对背后,也并非没有支撑。Hoffa的执拗与真诚的好恶来自于自己的本性,理想,权力欲,并不是来自于对时势的判断。说时势造英雄,说的是Russell那样的教父级大佬;对于Hoffa来说,只有英雄造时势。若造不成,便付出自己的代价,义无反顾。是的,猜出Hoffa 的死很容易。问题的关键在于:Hoffa死的时候,Frank是否在场?这个我猜对了,Frank一定在场。当Frank坐到直升机上,这个情节已经顺理成章。我当时想,他一定有办法让飞行员送他去Hoffa身边。但后来的情节却完全没猜到,没猜到是Frank,掏出枪,杀了Hoffa,如同以前他杀了很多人。

      影片结束的时候才仔细去想这个情节安排。如果他不杀Hoffa,他的另一个选择是帮他。怎么帮他?就像之前的那个晚上,他夜不能寐,盯着电话,想给Hoffa报信。他不是不想救Hoffa。可是,Hoffa的死是必然的,因为已经和黑帮的利益发生了根本冲突。Frank在现场,又要帮Hoffa,等于直接宣告自己和黑帮的破裂。就像Hoffa原来说的,黑帮会认为他和Hoffa是一伙的。他的导师Russell给他安排了另一个角色,就是忠诚于黑帮。就像以前将Frank从Whisper安排的死局中捞出来一样,Russell这次再次将Frank从黑帮对他可能的质疑中捞了出来。这层意思,Frank明白。所以,他确保了忠诚,没有通风报信,甚至亲自动手,杀了Hoffa。

...

    有人可能认为这片子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太拖沓,臃肿,削弱了整个故事的线条。还真的不是,正因为有了开头和结尾的冗长的看似无关的叙述,这片子才从一个普通的黑帮故事变成了关于命运的史诗。

      如果没有开头细琐的叙事,Frank后来的选择就没有凭藉。如果没有后面肤浅的忏悔,这个故事也没有完结。是的,Frank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不是他在监狱里度过的18年。对于无数次抛掉凶器的杀手来说,监狱并不那么让人难以忍受。不是女儿从此不再和他说一句话。因为女儿很早就表示了对他行事方式的不认同,Hoffa 的死,不过是决裂的最后一根稻草。从他第一次在女儿面前暴打欺负她的店老板开始,他们就已经渐行渐远。这些并不是Hoffa的死带来的。最后一个镜头才是真的代价:他要把门留一条缝。这是他和Hoffa第一次同住套房时的细节重现。那时Hoffa 对他谈不上信任,睡觉时要把两人之间的卧房门留一条缝。后来他们亲密无间,两人同睡一间卧室。Hoffa死之前最后一句话,是喊Frank一起离开这个地方。他到死也不会相信,Frank是那个杀他的人。Frank最大的代价,不是对友情的背叛产生负罪感,不是失去亲情,是失去了对人世的信任。就像《麦克白》里说的:从此麦克白没有睡眠!这才是最大的惩罚。相比之下,那一点点忏悔,是多么微不足道。

      最有意思的部分就在这里,Frank从开始就衡量过两种可能性:帮Hoffa还是忠于Russell,他选了。他选的时候就明白代价。Hoffa的英雄主义是命运,他的生存主义也是命运。每个人,都选得其所,也都死得其所。把这些人的命运放在一起,就是那个时代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尔兰人》是史诗级的作品。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读过好的书、看过好的电影,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人和事之后,总有记下来的冲动。也许这也是我的执拗:总相信有些东西值得留下来,会留下来。这是我对这个世界的信仰吧。相信无数沙里总有金,相信多糟糕的境况里都有欢乐。昨天美国确诊病例增加13000多,这是个与灾难同行的日子,但确实也是被阿尔.帕西诺点亮的日子。

      致永远的阿尔.帕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