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波村天氣有神出鬼沒的風采。夜裡暴雨,清晨狂風,轉瞬豔陽高照。雨傘是沒有用的,隻能在禦寒與防曬之間轉換。伴随着劇烈變化的天氣,Why Women Kill迎來了大結局。在看過的僅有幾部電視劇中,Why Women Kill是最好的,沒有之一。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看現場演出,一直很沉迷樂隊鼓手的表演。為什麼呢?節奏。節奏是很多作品的真谛,不隻音樂與節奏相關,小說、戲劇均有節奏。節奏就像鼓點,清脆、準确、直接,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作品,感受不到節奏都讓人很郁悶。節奏讓我們了解何處是叙述的起點,在哪裡低回,又在哪裡停頓,然後漸強,直到高潮。因為有節奏,在叙述中就會去掉可有可無的雜音,作品的整體性會表現得非常好。馬勒說:“評價一部作品光看内容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須領會整體的形與質,整體性才能顯現作品的價值,才有可能使其永垂不朽。”在我的體驗裡,能感知作品的節奏對理解整體性特别有幫助。聽到作品的節奏在心裡響起,就能了解為什麼某一部分不可或缺,作品為什麼按照這樣的架構構建在一起。Why Women Kill的叙述節奏感頗有妙至毫巅之處。

      作為電視劇盲,在開始看Why Women Kill的時候,并不知道這是今年的新劇,一口氣看完前面九集,很納悶為什麼沒有結局。響亮的鼓點一直敲到接近頂點,就差昙花綻放的一刹那。翻網站才知道,原來每周一集,必須等最後一集大結局。結局怎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叙述節奏一絲不亂。三段故事,都在最後一集發展到最高潮。而三個不同年代的女主,在豪宅易主的時候,竟兩兩有過交集。從開始的鋪陳、渲染、轉折,到最強音出現,做得幹淨漂亮,沒有任何雜音和拖泥帶水之處。十集劇,節奏一氣呵成,不旁逸斜出,讓人歎服。

...

圖片發自簡書App

      Why Women Kill中的三個女主的故事被觀衆評了又評,似乎裡面有很深的社會意義或者直指不同時代的婚戀觀,這我真的看不出來。我覺得這劇好,隻是因為好看。至于什麼觀念和意義,是硬往美女面上撲的粉,美女天然好看,好看到已不必敷粉。看劇就像現在随手寫下的幾筆,夕陽落山,熱茶喝到妙處,人暖暖的、懶懶地,把思緒中流淌的無形的東西變成文字,内心已經很快樂,想到意義,未免煞風景。杯中美酒,眼中美景,心上的人,是用來品味的。通過品味,和人生的美好相遇。若是強要加上一些意義,味同嚼蠟。

      第一個六十年代的故事,似乎一幅老舊的照片,叙述方式很像Maeve Binchy的Tara Road,似乎naive到極點的女主,生活在欺騙中,一直不覺知,一直接納和原諒。看似懦弱,沒有勇氣,但在每一個選擇裡,都讓人看到愛,看到勇敢,看到生死如一。最單純的最有力量,故事消散後,會看到極緻的美,這種美叫作真勇敢。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前些天看白先勇的《紐約客》,才知道紐約曾有談起艾滋病色變的時期,很多生命以最痛苦的方式和人世做了緩慢、悲慘的告别。了解這一背景,才能了解Simon身着紅裙和Karl的最後一舞。面對死神,人世間知己的告别。就像karl說的:“ You are a glorious party, all by yourself.”不得不說,最喜歡這個故事,喜歡劉玉玲。一個想有一床奢華被子的小女孩,為了錢和虛榮在婚姻裡一次次進出,受到打擊之後,在自己喜愛的奢侈品環繞中,感歎愛和人生的虛無。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女孩,活出了豪氣幹雲的姿态。一個人,成為站在摯愛的人和死亡之間的glorious party。如果可以嘲笑死神,沒有人做得比她更好。紅裙,最後一次起舞,比愛情更深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摯情。無法命名,也無需命名。似乎人世間最深的感情,就是拿來面對死亡的。情深至此,可以一同赴死,也可以莊嚴、美麗地為另一半送行。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隻記下自己喜歡的故事。越來越了解一件事:這世間,最難制造出的,是美。古希臘是西方文化的源頭,從不讴歌道德,隻是贊歎美。見到美就是見到極緻。海倫的美,讓人忘記特洛伊戰争的成敗。在喜歡的故事裡,重現了人世的美。美像好的鑽石,質地純淨、堅硬,微微轉動,就現出璀璨的華彩。當Simon起舞,當Beth嫣然一笑,就像在陽光下閃光的鑽石,美麗不可方物。

      女兒昨日買了吉他,古雅,愛不釋手。忽然想起以前的校園歌手,抱着吉他彈唱,讓多少少男少女為之心折。每一代人的美看似不同,最後又總在某些點上彙合。走多遠的路,隻為看到美景。希望看完Why Women Kill之後,不為趕路而趕路,而能駐足欣賞。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人間之至情,都是世上可安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