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这部影片是最不能错过的一部影片。
片子非常简单,它以倒计时的方式去讲述了一个暴食症患者的临终时刻的故事。由于影片由话剧改编,整个场景便聚焦在一个小房子里,让我们得以更近地关注查理的悲惨命运。
我并不想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去审判查理,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要求一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无比正确。
我觉得我们能做的,就像查理临终时一遍一遍读的那篇文章中的作者一样,从查理的悲剧中,得到一些喘息,哪怕就那么一会儿,然后开始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
一。一鲸落万物生
查理原本拥有一个简单的家庭,和妻子有一个8岁的女儿。但是与艾伦的相遇,改变了查理的人生轨迹。查理意识到了自己的性向,于是他抛家弃女,和艾伦走到了一起。
但是这种不顾一切,并没有换得查理想象中的美好生活。艾伦在不久之后,便不吃不喝,不久后跳湖自杀。从此查理变得浑浑噩噩,闭门不出。
查理的人生在接下来的八年,直接滑向人生的最低谷。他无法控制地暴饮暴食,他的体重逐渐上升到了270公斤,肥胖让他逐渐丧失了各种能力,最后他甚至连走路都变得十分吃力。

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愿意去医院。他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他终于拨通了那个电话,想要在临终之前,与女儿和解。
但是整整八年的时光在父女之间划开了一道深深的隔阂,女儿对查理恶语相向,摔门离开。查理只能拿出自己的所有的积蓄,企图想用金钱留住女儿,在他临终之间多一点与女儿相处的时间。
二。查理的死亡——没有人能改变一个心存死志的人的决定
查理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父亲,好丈夫,或者直白一点,他就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为了所谓的爱情,抛家弃子。而这八年中,他原本有很多弥补女儿的机会,但是他始终没有踏出那一步。
他沉湎于爱人去世的迷茫与痛苦之中,然后在网上教习写作课程,每个月付抚养费。在万分痛苦之时,他便拿出女儿写的那篇关于《白鲸》的观后感,一遍一遍地阅读,从而度过痛苦的至暗时刻。
直到得知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他才鼓足勇气,拨通女儿的电话,想要为自己悲惨的人生收一个尾。
但我又不忍心,去苛责查理,他的人生已经足够痛苦,他身上的赘肉每时每刻都在压迫着他,他已然失去了所有。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走不出他们的困境,走不出痛苦。而查理便是其中之一。而他的痛苦来源,其一是同性恋人艾伦的离世,其二是他抛家弃子的内疚感。
这两种痛苦撕扯着查理的内心,于是他开始惩罚自我,他开始疯狂地暴饮暴食。而他的暴饮暴食和他的同性恋人艾伦的绝食行为一样,都是一种加诸于他们肉体的一种惩罚。
查理在一面忍受肥胖给他带来痛苦,一面在这种痛苦中越陷越深。即便没有外人对查理的舆论讨伐,查理也没有一刻过得轻松。
在他看来,只有死亡,他才能摆脱这种痛苦。最后他选择了一个“处刑人”——他的女儿,他从来不苛求得到女儿的宽恕,他只是选择不再逃避,想要接受“极刑”,从此彻底从痛苦中摆脱。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痛苦,从来不是来自外部,最大的痛苦,便是来自自我的。查理认为他这一辈子都在做错事,到临死之前,他想交给女儿一笔钱,希望女儿能从痛苦的深渊中走出来,不要再重复他的人生,这便是他最后的心愿。
查理也许这一辈子都没有认可过自我,我猜测他结婚生子,并不是一种主观的选择,并不是一种故意的恶意,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合适的时间看到真正的自我。
他的性向的苏醒可能只是一种偶然。虽然我这个说法,看起来有点替查理洗白的意味。但是从查理的前妻,查理的朋友丽兹等人对查理的态度,查理起码不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
她们尚且能够抛开从前的纷纷扰扰,在查理面临死亡之前,来到查理的身边,也可以侧面证实这个推测。
但即便所有人都希望,查理能够去医院接受治疗,他依然不愿去医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查理自己不愿原谅自我。没有人能拯救他人,或者说,没有人能改变一个心存死志的人的决定。
这种痛苦是来自他自己,唯有死亡能够结束这种痛苦。
三。艾伦的死亡——死于内心的失序的背德者
这部片子除了阐述查理的死亡过程,还从侧面去讲述了艾伦的死亡。艾伦是查理的同性爱人。从丽兹和查理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艾伦的大致轮廓。
他被一个教会家庭收养,从小便笃信基督,为了心中的信仰,他作为一个传教士,只身前往非洲。他的这一生原本会在顺从中度过。但是他却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性向,和一个有夫之妇走到了一起。
他彻底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即便和爱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内心却无法真正原谅自己,最后他跳湖自杀,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但这是外人附加的一个逻辑,看似艾伦是因为背叛自己的信仰,才最终走向死亡。但实际上,结合后面丽兹的讲述,艾伦从很早之前就有抑郁症,如果没有和查理相遇,他可能会更早去世。
更确切地说,他的死亡和查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我更倾向于,艾伦死于内心的失序。
他生于传统的基督教,一言一行都被规定好,这种信仰为他筑起高高的道德围墙。但是他却是一个天生的性少数,而同性恋在基督教中是一种不道德,甚至是类似于疾病的存在。
艾伦的本我被他内化的道德围墙围住,被他的超我审判。他的本我也在不断反抗,甚至他不惜破坏他人家庭,也要追逐爱情。
但是他的超我实在太过强大,本我反抗得越厉害,他的超我对本我的绞杀就越蛮横。最终他的本我和超我终于玉石共焚,艾伦独自走向了死亡。
艾伦在世俗意义上是一个胜利者,他夺得了爱人,爱人也为他抛弃了所有,但在艾伦的内心,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越过了他的信仰,走进了爱情的禁区。
但是他的信仰已经内化成他的一部分,成为一个背德者,就意味着背叛自我,必定要受到自我严厉的惩罚。
三。一场来自自我的战争
查理和艾伦需要对抗的敌人,没有其他人,就是他们各自的内心。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残酷性,并不亚于现实生活中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拥有的战友只有自己,即便山穷水尽,也不会有援军相助,所以他们只能独自面对,即便有爱人陪伴,他们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这样的困局中,这即是众生皆苦。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即便你向外追求,拥有了他人艳羡的名利声望。夜晚,独自入睡时,你都要接受内心的拷问,你是谁,来自哪里,又要去往何处。
而人生从来没有正解,我们面对着这相同的问题,有人麻木不仁,浑浑噩噩度过此生,有人被超我扼住命运的喉咙,走向虚无。有人被本我控制,不断追求欲望的满足,然后在欲海中翻滚死去。
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凝视这些不幸,然后得到片刻喘息,然后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周而复始,直到死亡。
三。触碰禁忌,拯救灵魂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影片还是给了一个积极的视角,这便是查理女儿的视角。艾莉是个十七岁的少女,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女孩,她似乎无时无刻被一种愤懑包围着,无差别地攻击所有试图靠近她的人。
她无比刻薄尖酸,会用最难听的话去伤害查理,无所不用其极地嘲笑他人,甚至将查理的照片放上网,将传教士汤姆的录音也上传到网上。
她完全不知道分寸,仿佛一个无恶不作的孩子,肆无忌惮地冒犯所有人,并恨着所有人。她的母亲甚至用邪恶去比喻艾莉。
但是只有查理看到了艾莉真实的内心。查理一直认为艾莉是那个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人,恰恰是因为她的内心过于柔软,所以她才更需要伪装,划开距离,保护自我。

毕竟她确实受过莫大的伤害。不要去说,世界上离婚的父母何其多,艾莉只是不够坚强罢了。这种说法的底层逻辑就是不愿共情。在八岁的孩子心中,最爱的父亲抛弃了她,这便是她幼小的世界里,毁天灭地的大事情。
而在之后的八年,父亲一直沉湎于痛苦之中,从来没有看过她,这也是发生在艾莉身上的真实事件。所以艾莉的痛苦是应该被共情的,她的愤懑也是人之常情。(当然她在父亲的食物中下安眠药,这种行为我是无法原谅的。)
而抛弃掉伪装,她是一个过目不忘,内心极度敏感的女孩。表面上,她是因为父亲承诺给她的钱,才勉强和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
但实际上,她对于父亲充满了不舍,所以才会不自觉地来到父亲这里,想要通过搞破坏的形式,引起父亲的注意,想要知道父亲离开她的真相。
而也是艾莉这份不畏惧真相的勇气,成了查理救赎最后的希望。她强迫式地掀开了父亲的伤疤,去探寻父亲的内心世界。
对于他人的伤疤,我们总有抱着一种“暧昧”的态度,不愿也不想去触碰他人的禁忌话题。但是禁忌话题之所以禁忌,就是因为不可提。
艾莉却不同,她就这样简单而直接地诘问查理,为何抛弃家庭,查理便不可逃避地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打开那个尘封多年的房间,去面对自己的过往。对于查理而言,因为能够说出来,这便是一种释放。
就像我们很多人深藏在内心的秘密,一旦说出来,我们便会释然很多,让秘密不再变成秘密,这才是让伤痛好起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而艾莉在查理的临终时期,便充当了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艾莉不仅从某种程度了救赎了查理,还顺手拯救了即将走入歧途的汤姆,虽然看上去,艾莉的方法更像某种恶意的恶作剧,但是汤姆回到父母身边,得到父母的谅解,这个结果无疑是善意的。
当然艾莉也不是那种完全纯白的拯救他人的那种形象,她就是一个普通的青少年。
但是因为她的存在,我们能从苦难的人生中,看到些许的希望,看到我们依然可以被人爱的希望。即便我们做过错事,但是我们依然存在被原谅的机会,然后重新开启人生。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难得的电影,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反转,但是它的力度却深入灵魂,让我们能够停下来,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不要再对我们的痛苦视而不见,清醒地度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