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将拍摄者完全隐去、手持摄影并被动的记录纯粹的现实,但即便摄影师在画面上不在场、被跳切剥离,也能“看到”其在影像中“主动提问”后唐志军等人的回答,从而参与到摄制过程中揭露“真实之下的真实”。这些形式/理念是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立身之本,但《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立足点依旧是“伪纪录片”而非“纪录片”,却在其中套用了这些形式,以带来直接电影的临场感,以及与真实电影摄影师一同行动的亲历感,而其目的终究在于模拟真实,用影像欺骗观众使之信服影像的“真实性”。但其内部想探讨的种种具有现实指涉的“真实问题”(如抑郁症、贫困等)并未深入,取而代之的是用这些“问题人物”(如唐志军和农民们)来制造笑点,从而呈现出与种种现实主义虚构影像不同的、甚至是有些不负责任的姿态。它用虚构的形式极力模拟真实,却用如此形式拉开与“真实生活”的距离,去探讨如“宇宙的意义”等形而上学的(甚至稍显奇幻)终极命题。而在这层探讨上,《编辑部》恰巧站在了能引人深思的边缘,因为我无法否认其带来的审美触动,能使影像在结束时显得不那么空洞——莫如说它在这一瞬间超越了残存影像电影中的部分缺陷。因而此刻,《宇宙探索编辑部》仿佛成了一个不纯粹的“四不像”,它乍一看不好分类,即便我依旧能为它划下界定,但本质上它始终“拒绝着分类”,如同后现代的浪潮的一个缩影。而这恰恰也是突破口所在,这样“特立独行”甚至“令人厌恶”的片子在如今的市场中是如此之少,因而多少也显得有些弥足珍贵起来了。
无标题(短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16bit》到邪典的《21世纪》
2024.08.23,《16bit的感动》带来的美好幻想莫过于制作者们以为21世纪的大伙想象力很丰沛,而不必陷入决断主义者们所选择的小叙事于固化的单一建筑结构中产生的无止境内卷,可以给处于市场暗面的“夕阳红”们留一条出路、以及近两年 ...
献给倒悬少女的钢琴奏鸣曲
2024.08.04,通篇看完乃是一种强烈的“解离”与“倒错”之感。从开篇巴黎的下水道与地下墓穴,源自《刺客信条》里戴着兜帽的兄弟会成员接过奥运圣火、一个快速的升镜头拉至“地表”上纪念古希腊众神的狂欢仪式开始,整个开幕式的架构不仅是 ...
2024.05.10,断断续续在b站看完。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历史使命本然的属于电影呢?”戈达尔答曰:”图像(image)“——“我心中理想的电影史不仅要以时间顺序来叙述,甚至还要用点‘考古’或‘生物学’的眼光去阐释。”在论文电影中 ...
死亡、世界、时间、旅途,进行葬送
2024.03.24,“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于世界之外…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清楚的。而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都理应保持沉默”——比如死亡。《葬送》的悲剧在于时间,更在于“芙丽莲的个体之世界”与围绕在其周遭的“「我们(私达)」所构成之 ...
(叛逆,不分段)“就算不记得念书时的事了,她也都还记得书上念过的内容。”而写满「枫」的记忆和愿望的日记本重新被「花枫」阅读,是两种记忆、两种“自我”的对撞与流变,让“日记本”和二人共享的“身体”一起,成为了「枫」这一幽灵性存在的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