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对着放大到只剩下胶片颗粒形状的照片,想象出了一场谋杀案。他沉浸在自己主观的想象里,有意无意地无视了自己其实知道的、能够推翻谋杀案推定的事实。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前面摄影师到公园拍照的段落里,也就是在谋杀案被假定发生的时空中,其实没有听见枪声,而摄影师想象出来的用以谋杀的枪支,并没有消音器,因此如果有人开枪了,在寂静的公园中,摄影师和观众是没有可能听不见的。当摄影师告诉妻子他对谋杀案的猜想时,他妻子问道,那你目击了吗?而他只能如实说,没有。“没有”就是对谋杀案是否存在的答复。
所以依据上述情节,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一个人愿意那么去想,他就会无视反例,并找到(创造出)支持他如此去想的证据:在这部电影中,切入过一个主观想象的画面,放大到都是颗粒形状的照片上的树丛里竟伸出来一只握着手枪的手;还有一整个主观想象的场景,夜晚公园草地上的尸体。
但是如果什么事情真实发生了,我们也可能因为主观上的原因,避而不谈,让事情像不存在。比方在摄影师告知妻子谋杀案一事的场景中,他同时还需要处理好上个场景中妻子出轨一事的余波。两人都有点不知道如何提起这件事,摄影师于是才提起谋杀案的话题,妻子借助常识看出谋杀案是幻想,以为这是摄影师用来沟通那件事的借口、抓手 ,就借着他的话题作“壳”,暗示了自己对出轨一事在情感上的无措。而摄影师对妻子复杂情感的回答是,他不会多问,矛盾无需解决,像无事发生。
之后摄影师回到谋杀案的主线里,先后误入一场演唱会和一场party,他面对起形形色色陷在各自不同的主观想象里的角色时,也是能做出来合理的判断,知道什么是荒谬什么是真实,但他和这些古怪的人们,当处在一个能让自己产生主观想象的特定情境中时,其实也差不多。
所以每个人各自不同的主观“活动”一直在影响每个人对事情的把握,但个体的主观想象会因为他者的缘故,被常识瓦解;个体的主观选择同时也能让事情发生了就像没发生。但是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主观想象为一个群体所认可并共同持有时,它就有了大过作为个体的摄影师幻想出来的谋杀案的生命力,就开始可以影响其它个体,让人们放下判断力,接受群体的主观想象。
我认为《放大》说了什么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第一次做新片,有预感可能会撞车,没想到真就撞了,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我翻译字幕的速度就是比较慢。既然做了,我也就发出来供大家选择。这版字幕部分有采取意译来适配中文。还是很开心看到保罗·施拉德这样抢手的,好多片子更高分也就只一版字幕? ...
用电影做人类学
电影在绝大多数的时刻,呈现的是悬置了语言归类的图像。看电影,是对图像进行语言归类的过程。对一张图像的语言归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对一连串图像,且图像与图像间存在作者的介入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话,针对这组图像的语言归类的多样性在理想情况 ...
自行组织的谜题
慢电影不是无聊的,它们中的有些甚至每个镜头都充满张力,《不散》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开篇不久,第一个谜题就给出了。我们先是看到影厅里坐满人在看《龙门客栈》,然后画面切出去,来到影厅外电影院的走廊,一个男子入画,他像是迷了路,东张西望, ...
对“电影性”的探讨
影片可能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以不同景别、运动的方式拍摄彼得汉德克的一出双人法语舞台剧。我猜文德斯应该未做文本上的改编,对汉德克十分遵从。那么人们要说,像这样的一个项目,为何要以电影的形式拍出来?我们可以把这个尖锐的问题转换一下, ...
做一个决定,到底是要先认识清楚了才能去做吗?
安东尼奥尼在《对一个女人的辨别》中讲了一个非常陈嘉映哲学的事。就是当你要去做一个事情,你会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胜任这个事,然后逐渐觉得自己不适合,最后拒绝去做。这个思维模式的问题就是,现代人太把理性的确认当一回事,并且它最后导向的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