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前一个半小时给五星,后两个小时给三星。下面分别说一下两个部分
这部电影因其时长原因,我是分两天看完的。(上次看这么长的还是牯岭街)第一天到影片的90分钟打出“中场休息”后结束。我觉得第一部分完美契合了本片的电影名:乱世佳人。
从角色上来看:无论是费雯丽饰演的斯嘉丽,还是克拉克盖博饰演的瑞特巴瑞富有巨大人物魅力,当然这和原著角色丰富立体有关,但不口否认的是两位演员对角色的把握也比较好。斯嘉丽充满生命力,时而柔弱任性,时而坚强果敢,强烈自尊心又缺乏安全感。种种性格的拉扯和矛盾赋予了她永恒的典型魅力,看到原著粉评论有一个词,叫做“心折”,果真恰当。有时候你真真恨她,当战争来临时,你会恨她没有责任心,炮弹打落,她丢下护士这一职务就要回家找妈妈。可是当她服丧期间迫不及待的想要跳舞,扯下一把窗帘做裙子去向巴瑞讨钱。你又会为她骨子里迸发出的自由精神喝彩。“上帝为我作证,我不会被打倒,等这段时间熬过去,我不会再让我和我的家人挨饿”你会庆幸如果不是斯嘉丽,可能这个家族早就已经终结。艾希礼说的对,她背负了太多。当她耍着小性在篝火旁抱怨“从来都没有人关心我,你们只会指责我”我真诚的为她感到难过。巴瑞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在美国传统清教徒社会里,他不是一个礼貌的绅士(他和妓女厮混并藐视传统价值),也不是一个典型的骑士(他逃避战争,没有故土观念,并借着战争发财),他的性格倒是有点像中国的狂士,或者西方的老嬉皮,虽然他逃避战争,但在南联盟败退的前夕,他却和斯嘉丽告别参军“我想我总是偏爱失败的事业,我不知道为什么,或许是愧疚吧,或许是一种补偿。”他和斯嘉丽都太聪明太自私了,但他作为一位男士心里还有某种虚幻和伟大的残影,(盖博说那句台词的时候,莫名想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第二,他的自尊太强了,强到总是把苦涩和嫉妒转化成一种冷嘲,这使得他的爱情染上一层古典悲剧的调子,他始终不能坦率地诚实地说出他对斯嘉丽的爱,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他就一直是一个风流浪子,人们不相信风流浪子会有真感情,人们不相信他会有尊严。这是他的性格悲剧,同样让人心折。第三,巴瑞比任何人都能看穿一个人的虚伪和高贵,他同情并相信艾希礼是个正人君子,所以他不担心斯嘉丽会对不起他。他也知道并珍惜梅兰妮是个“真正心地高尚的人”“一位伟大的女性”从来都只有坏小孩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好孩子。
从背景来看,就电影这门艺术来说,它天然地具有其他艺术没有的潜质——史诗性,那种视觉上直观的动态的流动的史诗性,在影像里看见一个阶级的垮台,看见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年华悲喜,看见贫穷与富贵,人们观念的转变,看见一个时代一步步走向覆灭。也只有那样鼎盛时期的好莱坞能够有资金有自信敢于望向人类滔滔的历史长河(即使如此,本片后半段还是回归家庭剧)如果说,人类有一种罕见的情绪能同时照见自己的渺小和伟大,那没有比史诗电影更好的容器来承载这种情绪的流淌。美国南方的金黄阳光,黑人们的歌声,绅士淑女的下午茶,望不到边际的种植园。时代不存在在历史里,只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巧合的缝隙中,那些最怀旧的人往往诞生在缝隙之间,如徐浩峰所说:“远远望见了逝去时代的一点尾巴,但又从未在其中生活过。”影片中无不渲染和强调这种怀旧情绪,在生物学上,应该为人类单独添加一个纲目叫做“伤感的哺乳动物”。影片中最让人震撼的镜头之一,一个升高摇摄的全景镜头:火车站上铺满成千上万的伤兵。你会不自觉的想,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在生活中我们太过于关照自身,难得抽离。
后半段竟然回归到了一种烂熟的肥皂剧剧情,纠结于两男一女的三角恋爱,争风吃醋,强烈不稳定的婚姻(这甚至削弱了巴瑞的悲剧性格),孩子的死去和好友的死去被嵌套进了一种太烂熟的模板里,(煽情技能是不是太低级了)。宏大的新时代背景只用投机商和北方小镇就搪塞过去了,角色魅力在伦理剧中迅速贬值。(离中国模板就差个婆媳矛盾了)这使得我在费雯丽说出结尾的那句著名台词时毫无触动(因为彼时她只是困于恋情中的一个小妇人,甚至失子之痛都被掩盖了)。所谓红土的力量也太牵强,太美国式的正能量。原著太久前看的已经忘记后半段是怎么写的了。
总结来说,本片给我最大的惊喜仍然是两位主要人物的魅力,无论是文学意义上还是影像意义上的,在看前半段的时候不断有新鲜的碰撞在脑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