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推薦看嗎——不推薦
應該分成兩部動畫嗎?——正确的
情節性爛嗎?尿點多嗎?——正确的
用詩句來填塞台詞的做法讓它很像是很爛的那種教育片嗎?——正确的
視覺效果出彩嗎?大唐的還原和呈現上好嗎?——不好(我懷疑在我活着的時候有人能做好嗎?) 最為稱道的《将近酒》動畫呈現的好嗎?——不好,也不充分(詩學層面和動畫層面都不充分)
重點場景,重點單元,重點結構的呈現完整嗎?——一塌糊塗
用高适人物來“串”起影片發展的做法很聰明嗎?主角形象出彩嗎?配角塑造完整嗎?(甚至不用拿更高的人物要求做标準)——差,很差,非常差

如果說這一部被謬贊為中國近些年最佳動畫(這個評斷也是相當離譜)隻說明兩個問題:
1中國動畫制作真的已經爛到底了;
2中國觀衆已經文化自信和審美寬容到隻要一部作平标榜“東方美學,盛唐氣魄”,就能夠赢得贊譽,如果再加上超長的籌備周期,就幾乎能博得滿堂彩了。
我真是咬牙切齒,恨鐵不成鋼。(是的,我隻批評不建設,是的,我是爛人) 算了我不提美術,不提畫面,不提特效,不提動作設計。作為普通觀衆,這些方面我做不出專業的技藝評判,反正我是一點不喜歡,尴尬得緊。 單講情節叙事來說,就像一群實習編劇坐在會議室裡一人一句硬攢出來的本子,玩高空木闆接龍是吧?整個看下來覺得,為什麼沒那麼大本事,要攬那麼大活呢?眼高手低,好大喜功的臭毛病為什麼不改,好好好,糟蹋東西不遭天譴是吧?現在就請制作團隊和編劇答我四大問。

四問。

一問,軍帳監軍上來便問“李白”,無鋪墊無解釋,中途吐蕃大軍逼境,仍然靜聽高适講課,哪裡合情,合理?

二問,高适與李白數次相合相聚,數次離開,離開時,無動機無解釋,純工具人展現宴飲場面,主角人物性格呆闆沉悶,用意何在?

三問,高适憶與李白其事其人,動辄評以“潇灑自如”“不羁散漫”“我從未見過像他那樣的人”,這樣的詞出自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年人之口,(附賀知章在酒館評“谪仙人”語),畫面表現力與其評語失衡,除了讓人覺得尴尬幼稚肉麻之外,有何意義?

四問,制作組在預告裡大肆宣揚的長安複原在哪裡?它和古代任何一坊一式的區别在哪裡?堆砌熱鬧場面,單調的建模,制作組真的有潛心紮實的調研嗎?盛唐氣象何在?詩中長安何在?

細節。

1,太白少年英氣,天縱之才。人物第一次出場,行卷吃癟(李白商人之子無世家大族引薦,黃鶴樓提詩吃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詩在上頭),有病是吧。人物高光不展現詩才,展現和高适兩個人相撲是吧,好好好,你這麼整是吧。

2,李白求仙問道一節,登名山大川,多麼浪漫和中國美學的東西,這不大做特做動畫展示,想象《蜀道難》,省經費做潑染水墨定格(我都懷疑是外包),我是圖你幾幅水墨畫嗎?該發揮特長做畫面展示的時候摳摳索索的,怯得很,用幾句詩對付一下。該省略留白的地方大做追逐戲,動作戲(請問李白追孟浩然一段在幹嘛?李白和高适相撲是幹嘛?裴十三和高适切磋又是在幹嘛?)本末倒置,輕重不分。

3,《将進酒》,好,就說被捧上天的《将進酒》。拍名篇名作,我請制作組請個文學顧問藝術指導好不好,《将進酒》融合了詩人的灑脫,悲涼和超越的狂放幾種複雜的情感,它是一首低徊和高音節奏分明的搖滾。視覺上白鶴從水裡起飛那一瞬還是出彩,但之後的星塵圖,遊雲霄殿,那都是啥呀,詩意上如何呈現悲涼,哀愁,激越,迷狂(而非灑脫),複歸悲涼(而非虛無)等層層遞進的情緒?制作者一定要有匹敵的雄心和才氣,才能真正實現這種艱難的圖像化,畫面呈現出來像是吃蘑菇的幻想然後複歸虛無,我很遺憾這一段沒有充分發掘音樂的表現力,音樂可以更觸及核心。

4,還是《将進酒》一場,吟詩做完。群像戲,中年失落,人生失意的氛圍,多好的戲劇空間,戲劇張力時刻,被情節安排李白和高适相撲,得,徹底砸了。我真是氣死了。這麼好的戲劇時刻給你,你自己不珍惜

4.高适封節度使誅叛賊永王,李白站錯隊,被生擒。幾十年好友相見,卻是階下囚和座上賓。舊情與抉擇,想想看吧,這裡面有多少戲可寫,更别說豐富李白政治站隊的曆史細節,與夫人分離的江上告别(對于一個詩人來說,告别意味着什麼)這三場戲,真真把我氣死,一場寫得比一場随便,草草了事。編劇你要是沒有壓縮的能力,你就鋪展開來寫,這種把李白和高适都處理成呆子,傻逼,隻能暴露出創作團隊的能力欠缺,丢人現眼。

5.揚州截舞女一場戲,本想展現灑脫放浪的形象側面,結果表現出李白的渾身匪氣,而無一點潇灑翩然公子氣度(演古偶是分分鐘被噴死的節奏)舞女搶奪失敗,在船上就,就跳起舞來了?這情節安排合理嗎?尴尬嗎?想表現李白豪擲千金,可憐,畫面上隔得好遠扔了個錢袋子,落在船上,舞女去撿的那一秒,沉默震耳欲聾。我直接尬穿地面(沒錯,是我的水平會寫出來的場景)

諸此種種,這些小單元小結構,甚至它們在結構來說就是不完整和殘缺的,所以它們既不能推動叙事前進,又不能外延情感鍊接篇章,拙劣的情節安排更遑論彰顯人物魅力。要命的是,他們在劇中俯視可見,美其名曰萬千細節,群星璀璨。我評“眼高手低,好大喜功”便是源于此處,事實上,這種節奏上的硬傷是我觀影時最感到氣憤的。制作者甚至敷衍到不願意把結構單元表述完整。

除了四問和五個橋段之外還有很多的吐槽之處,太細節太私心甚至我具體到幀我都不滿意,不展開細講。嚴閣來說,這些都是具體到“技”的方面,再到大唐韻緻,詩歌氣象,詩歌意象的把握,我更是說不完了,可能影片放了三小時,我得說六個小時,總的來說就是失望,非常失望(來自一個漢語言文學差生的深深怨念)沒辦法,盛唐的舊夢太宏大,李白的光環說不盡,你寫唐詩,盛唐,長安,李白,差之毫厘,就沒人會滿意。

寫了這麼多,有沒有好呢。有的,唐詩被譜上曲之後演唱出來,非常驚喜,非常動聽,非常感動。那首《采蓮曲》,那首《早發白帝城》,悠悠從容,是唐人氣象,唐人樂章。很想聽他們唱《清平樂》。結尾高适書童念太白一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念一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片月,落梅花”多好呀。太好了。“畫面浮現長安燈火,女子們河邊浣衣,是我影片開幕前腦中幻想,學生歲月課堂想象——盛唐的舊夢一瞥。

End.好的,此刻發瘋拿出我那本巨厚的太白全集,用手靜靜撫摸。(讀不完的你别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