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高诗远的电影群岛

《雀斑公主》在国内的评价并不算太高,许多观众认为它的剧本薄弱,缺乏足够的逻辑性。如果按照日语原名直译,电影应为《龙与雀斑公主》,这一标题实际上更加贴合影片的核心寓意。

我本身并不是动画爱好者,看的作品不算多,但《雀斑公主》给我的触动却很深。它的主题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表达。我们通常理解的现实主义,可能更接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格——以真实的街景、素人演员、社会问题为核心,试图还原生活本身的粗粝质感。而《雀斑公主》展现的现实主义,则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未来现实主义”。

影片勇敢地描绘了一个关于未来的想象,这个世界或许尚未真正实现,但它并非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基于现实科技的发展趋势构建出的可能图景,具备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思考价值。相比之下,如今许多广受追捧的动画电影,往往沉迷于营造爽感,特效很丰富,内容却假大空,喊口号,缺乏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思辨空间。短暂的快感过后,观众还能留下什么?这样的动画除了商业价值之外,又能有什么现实性的意义呢?

《雀斑公主》构建了一个虚拟世界“U”(Utopia的代名词),这是一个基于未来科技设想的APP,用户可以通过连接设备实现身体共享,并以“AS”的形式进入这个数字空间。影片的主人公铃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自卑而缺乏存在感,既不会成为社交圈的中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歌唱。然而,当她进入“U”后,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化身为美丽的公主 Belle,并能唱出令人惊艳的天籁之音。

从这一刻开始,影片的叙事走向逐渐贴近经典童话《美女与野兽》。导演细田守在采访中提到,他在构思这部作品时,确实是以《美女与野兽》作为创作原型。而“U”世界中的神秘角色——暴力而孤独的龙,便是这则童话中的“野兽”。Belle与龙在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下彼此吸引,但由于龙是“U”世界中的被正义警察点名的通缉犯,两人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微妙。

随着剧情推进,龙陷入危机,Belle意识到,若想真正拯救他,自己必须跨越数字世界的屏障,以现实身份面对一切。最终,铃不再躲藏于虚拟身份的保护壳下,而是以真身站出来,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与蜕变。

对于这个剧本,我不满意的地方其实也有,尤其是最后的落点,放在了家暴的问题上,实在是太过于小家子气,完全辜负了设计出来的这么一个大框架。而且有一个很明显的逻辑错误,即Belle和龙都在这个虚拟空间当中得到了潜力的提升,但为什么别的角色没有,甚至有的还长得像小虫,反而更加退化了。

关于如何看待《雀斑公主》,这次我决定用在日本上宗教学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

在《雀斑公主》中,世界的构成可以被拆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界”“想象界”和“人间界”。这种划分与拉康的理论有一定相似性,也可以用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为“圣俗循环”中的三个层次——“圣界”(神圣/超验世界)、“媒介”(想象空间)和“俗界”(人间现实)。

自然界:代表最原始、纯粹的状态,如婴儿在镜像阶段前的世界,尚未被社会规范塑造,接近本能层面的存在。

想象界:指通过虚构和象征建构的世界,如文学、电影、游戏等。它不仅是个体精神投射的空间,也是现实与超验世界之间的媒介。

人间界:即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世界,受到社会规则、身份认同和文化框架的制约。

在电影中,铃和惠将虚拟世界“U”视为一个“想象界”或“媒介”,利用这一数字空间进行自我投射和重塑。借助“U”所提供的自由度,她们得以突破现实中的桎梏,并分别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存在。铃成为了才华横溢的歌姬Belle,惠则化身为充满力量但深陷痛苦的龙。

...

...

如果说“圣俗循环”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在不同层次的世界间流动,那么“转移”则更加强调个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通过想象中的自我,进行精神上的调整与适应。

宗教学认为,人类无法彻底摆脱社会赋予的“既定自我”,即社会所定义的身份、角色和期待。然而,个体可以通过“精神镜”不断塑造新的自我形象,以应对现实中的困境。这种心理机制在《雀斑公主》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铃的心理创伤源于她母亲的牺牲。母亲为救助他人而离世,使她内心充满阴影,并形成了一种封闭、自我否定的“既定自我”——一个害怕被关注、对世界充满抗拒的少女。而渡边瑠果,则在无意间成为了铃的“精神镜”,提供了自我认同的参照。铃正是借鉴瑠果的形象,塑造出了Belle这一虚拟身份。值得注意的是,Belle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必要的自我重塑。这个身份代表了铃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自我,它是自我疗愈的象征性投射。

而龙同样体现了“转移”的过程。在现实世界里,他是一个长期遭受父亲家庭暴力的少年,内心充满痛苦与恐惧。而在“U”世界中,他变成了充满威严与力量的龙,这种形象正是他内心自我防御机制的具象化体现。他创造了一个强大而神秘的虚拟身份,以此抵抗现实世界的压迫。然而,与铃不同的是,龙始终没有完成从虚拟身份到现实自我的正向转变。他仍被困在家庭暴力的困境中,直到铃以真实身份介入,帮助他打破现实的桎梏。

...

在宗教学的框架下,“偶像”并非神圣本身,而是通向神圣世界的媒介。因此,个体在面对偶像时,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转移”模式,包括:

阳性转移:个体通过崇拜、模仿、接近偶像,试图填补自身的精神缺失。

阴性转移:个体对偶像产生抗拒、排斥,甚至敬畏,以此确认自身的独立性。

铃在“U”中的身份Belle具有典型的“偶像”属性。她不仅是整个虚拟世界的焦点,还成为了许多人精神投射的对象。她的歌声触动了无数用户的情感,使他们在她的音乐中找到精神寄托。这种现象正是“阳性转移”的体现,粉丝们通过偶像填补自身的精神缺失,并希望通过追随偶像获得心理安慰。

但与此同时,铃自己也经历了“偶像关系”的影响。她对龙产生了复杂的情感,并试图理解他的真实身份。这种吸引力最初带有“阴性转移”的特征:她对“龙”既恐惧又困惑,但最终却因好奇与共鸣而主动接近他,试图打破他在虚拟世界构建的屏障。

...

同时,铃与龙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普通的网络互动,而是一种通过“偶像关系”建立的精神链接。她对“龙”的追寻,不是单纯因为被他的形象所吸引,而是因为龙所承载的痛苦、孤独与挣扎,映射了铃自身未能解开的情感创伤。因此,寻找龙的过程,本质上也是铃直面自己内心伤痕的过程。

最终,铃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龙,并以真实身份面对他。这一举动标志着她不再仅仅依赖偶像作为精神寄托,而是开始真正建立自己的主体认同。影片通过这一设定,展现了偶像关系的深层作用。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但最终,它应该指向的是一个更完整、独立的自我。

...

尽管故事上不尽兴的地方还有很多,但相比于许多停留在视觉奇观与情绪宣泄层面的动画电影,对数字空间的反思,对离开数字空间重塑现实自我的激励,还是非常打动人心的。

个人评分: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