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9
布列松评分较高的一部,也是塔的top4,因此没舍得看,直到有机会在大银幕看到。
总体来说,能接受甚至欣赏但不能说真喜欢,中间甚至昏沉欲睡。有点不得其门而入,不得精髓要领的感觉。我最喜欢《扒手》,但若说多么夸张地喜欢布列松,就是叶公好龙了。尤其是过于冷漠又严谨,仿佛鲜活的生命力被压制住了。
相比他其他作品,这部更为极致和纯粹,过度朴素,几乎没有棱角。精确,冷淡,克制,神性-几乎他所有的风格都体现出来。
情节简单,但节奏迂缓。
有限的声音(白噪音)和极少的对白让本片显得略闷-即便称不上隐晦。
以最平和以至于冷淡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悲剧-没有夹杂任何情感色彩。
主角依旧是无辜又卑微的受难者,和驴子巴特萨一样,旁观、经历、仅仅做出最微弱的反应,仿佛是命运的一路见证。
题外话:
落座时发现旁边就是绮,大巧不巧。同时还认识了一位和她同来的朋友-布列松死忠。大概只面基过两个网友,还是蛮惊喜的。但网络总像一个看不透的却充满巧合的闭环,认识的人总能交汇-但又找不到出口。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8.2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3
25.5.19百子湾
看完也下起了雨滴
穆谢特-观感小记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