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B+,保持初看的7.6(3.8/5)
前言:
想當初在老家大棚裡拿着pad看的,體驗很一般,這次終于在大銀幕重溫。時隔九個月,對電影的理解果然發生了質變。
評析:
大銀幕上觀看,優點和缺點都被清晰地放大。
首先是劇作的痕迹比較重。這與文學化的畫外音-追述的獨白-有關,但正因有了這種時間的距離和回溯的動力,對這段“曆史”的再現與演繹-當然是經過藝術的打磨和提煉的-才是可能的。同時,冷靜的語調與曆史的壯烈相襯,更凸顯其荒誕與殘酷。
其次-也是emo的老毛病了,在處女作中就很明顯-視聽語言匠氣略重(極具“畫風”的空鏡頭、濾鏡、色彩、逆光等攝影視覺效果,到民樂、配音等聲音處理),過于直接甚至有刻闆之嫌。但就在這桎梏中,個人風格特色已經形成,有可圈可點的亮點,堪稱鋒芒畢露。影像頗具沖擊力、感染力和感召力,自身的飽滿能量、張力和表現力幾乎要溢出銀幕。
形式與内容總是緊密結合的。
1
貫穿影片并注入其生命的紅色主基調——從高粱酒到人血再到火焰和日食,這些自然元素所承載的象征意義不斷交織沖撞,純樸豪放的民風、愛情的熾熱野性、原始的悲劇和酒神精神、戰争的殘忍無情……
以及貫穿整部作品的意象-高粱地,既是自然的風景與環境、民俗生活的背景,也是情緒的表征、故事的見證。
2
叙事方面未免有些媚俗化和獵奇化-當然視聽方面也有創造奇觀的傾向。一方面或許是迎合西方人眼中帶有神話色彩的刻闆印象,另一方面則是與原著中“魔幻現實主義”的鄉土和荒誕色彩有關。
本片中,國人的野性與豪放-甚至是粗魯的民風被過度而片面地強調,但總體上呈現的仍是具有心理和人性維度的立體形象。
這種複雜性和真實性不難從細節中看出,但即便是從宏觀結構上也有體現。
九兒和餘夫妻的剛柔對比(暫不對性别問題展開)、餘的外剛和内柔、單打獨鬥的餘占鳌和家族群體勢力的微妙關系。
此外,矛盾一度延展和升級——從家族恩怨、幫派紛争到民族的危難,每個人物的形象也随之發生着變化。餘三炮從十惡不赦、令人聞風喪膽的幫派頭領一轉成為日軍槍口下的吊死鬼、民族烈士。
3
在極端的冷暖色調濾鏡轉換之間,影片的情感張力跌宕、矛盾不斷深化、高潮叠起。
影片多次由熱鬧喜慶的氣氛驟然墜入冷冽空氣所醞釀的危機氣氛,正映襯着那句“悲劇,就是把美好撕碎給人看”。
以最具矛盾張力的段落為例-即日軍到來,即便這次轉折着實顯得突兀割裂。在鏡頭的剪切中,戲劇性被激蕩到極緻,每個人都在無可避免的極境中最鮮活地暴露出來。
三炮被鬼子挂在車上,三炮曾經的夥計被逼去為他開膛。在極端的兩難境地,他無奈刺下一個——然而刀下去的一刹那,良心發現、人性喚發,他和三炮一同淪為這民族悲劇中的一部分。
接着,交戰的部分被切片式地、高度藝術化地呈現。前一秒民樂的号角聲猛然被炮火打斷,随之是凝凍般顫栗的靜默,再接着孩子的哭泣聲從廢墟中喚醒,男主面如死灰、呆滞地望着—日食和血色的蒼穹,天邊回蕩着當初在高粱地裡純樸美好的愛情歌謠。
結尾段落無疑是風格和表現力極緻綻放,但續上孩子扯着嗓子唱民謠未免顯得有些用力過猛。
對這種題材本不是很感冒,鄉土和尋根一類隻間歇性地在我身上發作,但那段曆史的創傷還是喚起了我的血脈裡的漣漪—不隻是屈辱和憤怒。
後記:
誰懂一場emo在海外的含金量啊,出國兩個月終于看上一場能看懂的(國産)電影……也是第一次在電影院見到中國人。
整場人數相較于下一場簡直不足一提,下一場是最愛的《stalker》,可惜沒有給我消化和緩神的時間。
25.10.19于arlec
我的影評合集:
Aleph-影評(泛選版)(泛選)
影評(遴選)(遴選)
大銀幕重溫-再評《紅高粱》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這不是電影!
評分:C,5-6。簡評:看的第四部格林納威,沒想到能差到這種地步(同時把莎翁也糟蹋了),再次挑戰了我的底線。幾乎是我電影理念和創作不折不扣的反面教材。電影橫跨音樂、繪畫、建築到文學,這次又加上了戲劇元素。不同于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林 ...
意大利村莊的紀實史詩-從土地到上帝
評分:A-8.4暫且保留,打四星。前言:友鄰評分高達9.3、碼了許久沒舍得看的神片,到今天的契機才看,也是順理成章。其一原因是按照導演的作品順序正好看到了奧米爾這部。其二是在梳理意大利電影的線索,也剛好看完了羅西裡尼的前十年作品,算 ...
一雙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評析《何處友家》與《小鞋子》
公衆号圖文版:“一雙鞋,一段路,以童真丈量世界”——佳片導賞《何處友家》與《小鞋子》 - 微信公衆平台引言:本文将從不同角度評析兩部伊朗影史上的經典作品,一部是著名導演阿巴斯的成名作《何處友家》,另一部是十年後馬基德的成名作。二者在 ...
觀感-劄記
簡評:B-,6.5+第一次看了半截棄了,拖拖拉拉一個星期、零零散散看了四次才看完。沒什麼體會,隻覺得形式過僵、故弄玄虛,實在空洞無趣。色彩、構圖,畫中畫、框中框。極緻的清晰和幹淨,(和作品中繪圖師一樣)每個畫面都經過精心嚴格的控制, ...
建築師的使命與宿命
評分:A-8.0這次觀影不僅讓我重新認識了格林納威,也讓我重新認識了電影。中途還對這部電影的價值有些許猶疑,直到結尾一刹生出頓悟之感,想起立鼓掌。作為藝術家傳記,本片不同于《梵高》、《卡蜜兒》将叙述重心放在生平履曆上,即便對私生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