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男主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当将死的友人托马索夸赞他的新书时,他会反问一句,你是认真的吗?为什么他会觉得别人的夸赞是假的?
根据男主角新书发布的书展的段落,男主角的妻子,也就是女主角,无意间走到两个谈话的女人身边时所听见的对话,两个女人说着她们也要当小说家,然后饮起香槟嘻闹。所以似乎在男主角新书的书展上无人太在意新书的内容,亦无人太在意作家,大家在意的都是自己。这是男主角不自信的来源之一,书展上来的多是凑热闹的人,他接收到的夸赞究竟有几成是随意的、社交性质的恭维,剩下的又有几成是真的看见、在同一层面上的交流?
后半段男女主角来到一个大企业家办的派对上,安东尼奥尼早早借女主角之口说,企业家总是爱找艺术家来装点门面。然后安东尼奥尼拍了一个企业主如何夸赞艺术家创作出永恒的作品,我们差点都信了,一转眼他就拿高薪诚聘男主角为他们企业做文化建设,并说这样你就可以真的独立了,难道你还想继续寄人篱下吗?虽然男主角的稿酬足够目前的生活,企业主转了话锋,暗示男主角在吃家境显赫的女主角妻子软饭。这可谓男主角不自信的根源之二。但再往下想,又令人寒颤,比如男主角在年轻时追求女主角,究竟是为了纯粹的爱情,还是亦包括了寻求社会地位的提升?
再另一个场景,一个客人嬉笑般的引用了某作家的话,被男主角打断,男主角说,可知作家写下这话时的痛苦,却被你用来显得高高在上,因而他不能同意。另一个明显是企业家的人物此时跳出来说,不,重要的是话本身,而不是作家的意图,到此场景居然就结束了!我看的时候突然激灵起来,倒回去又看了一遍,我好奇的是安东尼奥尼的立场。仔细考虑后,因为女主角曾直接地说出对企业家的否定,因而男主角在此的不满其实是更接近安东尼奥尼的想法的,尽管场景结束于企业家享乐性质的反驳,尽管这也是网上我们眼见的主流。所以男主角又不是一个纯坏的形象,可是他软弱,被各种缺点控制,坚持不下内心真正的追求。
影评人说起安东尼奥尼总是爱谈建筑、空间,却很少人谈安东尼奥尼自述自己电影与同行电影的异同时所提到自己关注的主题,他说自己更关注人物的内部生活,人物如此行事的原因,而费里尼更关注外部。影评人其实就像是上段的企业家,说着,重要的是死的图片,而不是图片试图呈现的艺术、唤起的感受。
安东尼奥尼有一个招牌的拍摄方式,画面一侧是人物的后脑勺、一个背影,画面另一侧是人物视线看往的方向,空间、建筑或是景色。像是这样一个镜头,你能用什么术语描述呢?中景镜头显然不合适,忽略了人物的视线指向,深焦镜头显然也不合适,你不是在自由选择看向一侧,而是要接受下来整体,可能只有游戏术语,过肩镜头能勉强描述,但是又会缺很多东西,比如人物看向什么时反过来被揭示的心境,这在游戏里亦不存在,在大多数电影中也不存在,而只存在于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之中。要我说,这是一个叙述的镜头,安东尼奥尼叙述了人物的视线、视点,两者可以不是镜头概念,而是镜头内的叙述概念。
借《夜》,快速谈谈安东尼奥尼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大师》拍的是情感
真的很难动笔写这个文章,很多人感觉这个电影晦涩,其实是没看明白几处通过暗示交代的内容。而且我奇怪地觉得,pta在这个电影里好像暗示得不够好,我们没能感到他所说的东西,而是要稍微动动脑,理性地考虑一下,事情才会明朗起来。其实应该用电影 ...
越想抓紧,越是要流掉
主角永远不可能再梦到一个作为主体存在的妻子来,正如柯南伯格不可能在《裹尸布》中拍出一个有主体性的妻子角色——这正是死亡的意义所在,主体终结了;留下的是一个“作者已死”的客体,任人诠释,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上来评几句。而越是爱恋那存在过 ...
我认为《放大》说了什么
摄影师对着放大到只剩下胶片颗粒形状的照片,想象出了一场谋杀案。他沉浸在自己主观的想象里,有意无意地无视了自己其实知道的、能够推翻谋杀案推定的事实。作为观众的我们,在前面摄影师到公园拍照的段落里,也就是在谋杀案被假定发生的时空中,其实 ...
第一次做新片,有预感可能会撞车,没想到真就撞了,不过也是没办法的事,我翻译字幕的速度就是比较慢。既然做了,我也就发出来供大家选择。这版字幕部分有采取意译来适配中文。还是很开心看到保罗·施拉德这样抢手的,好多片子更高分也就只一版字幕? ...
用电影做人类学
电影在绝大多数的时刻,呈现的是悬置了语言归类的图像。看电影,是对图像进行语言归类的过程。对一张图像的语言归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对一连串图像,且图像与图像间存在作者的介入去把它们联系起来的话,针对这组图像的语言归类的多样性在理想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