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0
久仰的新浪潮名作,第三部特吕弗,略有失望。感触不多,没有太多惊喜,无法认定这是一部一流佳作,和《日以作夜》同样想打三星半。由于是刚拍出过《四百击》的特吕弗,手紧一点遂打三星。用戈达尔不太厚道的一句话来形容我的感受即是- “特吕弗从来不懂电影,《四百击》之后他不过是在讲故事罢了。”

虽不是典型的悬疑/黑色类型片,但采用了点倒叙解谜的手法,实际上仍是关于男女关系的核心问题。(特吕弗在访谈中正巧印证了这个观点:我不是要拍一部美国电影,我只想重现“黑色系列”小说的气氛、笔调、诗意,但影片的重点仍是呈现男女关系)
情节走向还是有些传统和狗血,能看到黑色电影和类型片的影子,如《击毙杰西》,但台词和表演则比较真实。
在连续的剧情中插入一些“画框”-如匪徒发誓后接着一个老太太倒地的镜头-实在滑稽搞怪,离戈达尔行云流水的的散文电影还差太多。(特吕弗果然也对此犹豫不决,他说他曾听凭他人的意见反复增删,最终抱着实验的心态保留)
画外音充当不善言辞的钢琴师的内心独白,尤其和女主走在一起时那种情欲在声画张力中呼之欲出。

影片讲述的不过一个好人如何被推向深渊,此种题材和主题的电影太多了,从最初的黑色电影到现代的种种存在主义作品。而本片重点既不在悬疑也不在对社会的反思,无意揭露根源是近墨者黑还是命运无情,甚至个人的悲剧都被淡化了。对人物及其遭遇的处理始终很克制,直至最后雪地上戏剧性的一幕,所有的冲突才被枪声了结。(再次和特吕弗所见略同:“有时一部电影只是为一个画面而拍)男主劫后余生,再次做起了钢琴师。

ps. 男主有点像特吕弗,女性角色脸盲,歌曲小草莓很棒。
pps.继续补特吕弗。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6.8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6.7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6.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6.8
25.8.12-13,投影仪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