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特别奖什么水平?从这部片子看电影与政治

原创 Mozii 莫子说 MoziTalk 2025年6月12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4qzmQjTWUkvHFZCGsOq9HA

前言

2025年5月24日晚,第78届戛纳电影节举行颁奖典礼,一年一度的电影盛典正式落下帷幕。其中,代表国内的《狂野时代》(毕赣),备受瞩目,获得特别奖,引发热议。

戛纳特别奖,区别于主竞赛单元固定奖项,是每一届的不定量,即特设奖。戛纳特别奖到底是什么水平?我们有能参考的对象。

去年(2024),伊朗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以《神圣无花果之种》荣获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特别奖,本片还受当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提名。

...
2024戛纳 梅拉尼罗兰颁发评审团特别奖电影与政治

人们总是不轻易去谈论政治电影,或者说,人们谈起它们,总是格外地小心。

当代,电影依然作为全世界最有力的传播媒介,即使流媒体在进行病毒式地扩散。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和文化产品,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载体。电影的发展历程不仅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有政治和文化的动机。

电影是政治的载体,是其产物,也是其参与者,电影作为艺术反作用于政治。政治既促进着电影发展,同时也能束缚其发展。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但两者对彼此的影响力量是不平衡的。政治对艺术(电影)的影响是重大的、直接的、深刻的,而电影对政治的影响会受到各方面因素阻碍而减少。

《神圣无花果之种》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曾因批评政府而被监禁,这也因此激发了他创作这部电影。

影片设定于一个正经动荡的国家,聚焦于一个受政治影响的家庭。父亲伊曼是一名调查法官,某天他发现放在家中的枪不翼而飞,他怀疑是妻子和女儿的作为,随着全国上下的政治抗议活动加剧,其家庭局势也逐渐变得紧张。父亲伊曼为了追问出结果,不择手段,家庭分崩离析在即...

拉索罗夫毫不掩饰地将摄影机对准了水深火热的伊朗,关乎其国家现况。2022年9月,一名22岁的伊朗女子玛尔萨·阿米尼被当局杀害。她因涉嫌不遵守伊朗强制头巾法被逮捕,随后在当局羁押期间倒地身亡。伊朗政府否认有任何暴力行为,并将她的死亡归咎于先前的健康问题,但伊朗的人们清楚事实并非如此。

阿米尼的死亡引发了“贾娜”(女人、生命、自由)起义。年轻女子们聚集起来,利用社交媒体网络,发起了大规模抗议,反对一个害怕失去对国家控制权的压迫性政权。导演正是在这段抗议期间发表先前提及的批评言论,随即一同遭政府拘禁。

拉索罗夫:“我最初五周是在单人牢房度过的,那是一个极其狭小的牢房,空间仅够我睡觉。那真的很难熬。灯总是亮着,我只有一床小小的毛毯,勉强当床垫。后来情况有所好转,我被转移到监狱的普通区域,因为之前电影引发的后果,我不得不在那里度过一段时间。”

政治脱离不开群众,当人们对现存的某种共同信仰或理念产生极大的分歧,群体认同的观念不再,随着时间人们不断聚集,力量得以壮大,这便促成了起义。

影片也直接照用了阿米尼受害的故事,作为前章故事的主要事件并铺陈了影片整体的紧张氛围。作为百姓,群众之一,我们可以自由地、高度灵活地去代入其身份,去感受动荡不安的氛围,影片里的人们则是直接地参与(加入游行)或间接地参与(互联网云围观),在现实或虚拟现实双双实现‘簇拥’,政治影响了所有人,所有人不得不参与其中。

...

而父亲伊曼,作为与政府直接相关的体制内人员,负责的就是审判‘罪犯’(这里称为罪犯,但实际是那些无法确定是否犯事的人们,但管理者统一不考究,这是极权社会的政治正确和政治暴力,统一给被逮捕过来的群众命名为罪犯。事实上,这是世界大部分国家统治阶级都曾有过的犯罪行为,并且已经发展成了一种传统的制度模式,趋于常态化。),他在面对妻子的疑惑和担忧时,只是应答到“他们(游行的人)叫不了几天,不用在意。”这是他作为‘高上’管理者/统治者之一的态度,对于真切呼求的冷漠。

但政治电影并不总是正确,相反地,我们很难去得出电影正确这一结论。尤其是很现实、很复杂的涉及政治的电影。毕竟未能亲身接触事件,又或者没能全面了解事情样貌,我们,即观众(观影的人),很容易被不自觉地带入其中,有可能造成一种不理性、不自主的价值裹挟。

“必须政治地去拍电影,而不是将政治拍成电影,也不是拍出关于政治的电影。”戈达尔这样说道。政治地拍电影,就是留给观众那作为政治斗争过程的电影拍摄过程,当作他们的游戏空间,让他们自己接着往下演或拍,而不是当作现成作品来接受。在电影院里,观众应该是在看电影怎么在斗争中被拍着的,而不是光看故事情节和影像。使拍电影这一政治行动,渗透到火热的政治斗争中,不让电影成为一个封闭的叙述。从拍电影开始闹政治,最后忘了这是在拍电影,操作者最后都一起相忘于政治。看完这样的政治电影,观众会有两种出路:一是布莱希特式的观众的结局,也就是说,观众在作品快完时集体成了人民,自己来问为什么和怎么办了;二是阿尔托式观众的命运,就是观众立即在电影院里揭竿而起。

而影片《神圣无花果之种》,值得注意的便是其作为政治类型片电影,基于真实的现实故事,直接搬用了原来的记录影像,穿插在电影故事片当中。虽然这种剪辑手法在影史里已过于常见,但作为真实例证,这无疑很好地帮助营造影片的氛围和巩固影片的主题。

...
性别议题与代际之争

反对的是男权,更是极权。(统治阶级以自我为中心、拥有主要权力和特权,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家庭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形成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体系)

通着阶级不允许自己的地位受到一丝动摇,所以在受威胁时常常会做出激烈的临时反应。

...

...

让父亲陷入危机的第一件事,是当他们一起吃晚饭时,他第一次听到女儿说“不”。他对自己不再被认真对待的想法感到极大的不安全感,因此决定把女儿和妻子带到他的祖宅,在那里他们远离威胁。但这也是一个回归传统的象征:几乎就像他的祖宅始终笼罩在宗教的阴影之下一样。

女性遭受着的是系统性压迫。

影片里,母亲作为家庭里尽心尽力的一份子,我们可以直接地看到她操劳家务,洗碗、做饭、刷衣...更是依从丈夫,尽可能地做到无微不至。

与其说爱,更不如说是顺从。

母亲数次在客厅等待丈夫归来,否则不睡觉;依从丈夫的观点与看法,即使觉得有问题;训斥女儿时,始终对她们说要考虑父亲的感受...

这或许是女性的悲伤普世。重要的是女儿们。女儿们作为新一代,没有过分和持续地受宗教和制度这种桎梏影响,富有反叛精神,最后成功保护母亲。

...

影片经典的一幕,有力地拍摄了弱势群体当前的困难处境,而统治者掌握的是绝对控制权。

蒙眼;反身(反趋势);正脸朝向封闭空间(墙);明暗处的光影占比...

...
...
从他人审问到自己亲自审问,摄影机瞄准自己家庭。

审判、关押家人,从伊曼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他坚信自己在影片的最后几秒钟都在保护他的家人。他试图阻止他们陷入罪恶之中。所以这真的是两代人之间的战争。年轻的一代想要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而老一代则告诉他们:“你没有能力做出是非对错的明智选择。”随着女儿们和父母之间的冲突加剧,这种困惑也在同等程度上增加。

而片名神圣无花果之种,代指的就是新一代被赋予希望的孩子们。年纪虽幼,但充满可能性与潜力;种子又意涵了传承与突破;而神圣的,则高光着年轻一代的纯朴,意指未被污染的,强调对内在真理的探索。

戛纳电影节与特别奖电影节与政治1

去年戛纳,《神圣无花果之种》被评为评审团特别奖。今年戛纳,《狂野时代》同样荣获此奖。

...
《狂野时代》戛纳获奖

上一次华语电影在戛纳获奖已是十年前《刺客聂隐娘》(2015,侯孝贤),如今毕赣获奖,这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喜事,准确来说,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部电影在主竞赛电影中是如此与众不同,如此卓越,它惊艳了我。尽管电影节评奖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我们还是想用这个奖嘉奖这部影片。’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在发布会上如此说道。

...
2025 毕赣 戛纳受奖

在我看来,毕赣此次获奖意义重大,不论对导演本人和主创团队,还是大到对整个华语电影。特别奖也绝非安慰奖,戛纳电影节作为电影大节,奖项设立的合理性与全面性不必过多解释;评委团无任一国人评委;国外媒体及影评人综合高分;国内外好评的《神圣无花果》在上一届戛纳电影节中也同获此奖...经过客观理性地分析,我们很有信心,也该有信心,骄傲地为毕赣的《狂野时代》而鼓掌、而自豪。

而网友们口中的安慰奖,一定程度上提醒着我们国内影视行业(电影)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国人拿奖得不到应有的喝彩,我们需要进行内部自省,为何嘲讽?文化不自信?我们对此需要打上问号。

去年戛纳颁奖后的评委会新闻发布会上,主席格蕾塔回答记者提问,为什么给《神圣无花果之种》创立了特别奖。

评审团主席:设立特别奖来以特殊、独一无二的方式来致敬拉索罗夫,因为他不仅创作出了一部令人难忘的作品,也提醒了大家制作电影有时需要做出的巨大牺牲。

总的来说,特别奖的设立是评审团对电影制作者的一种尊重,尊重其奉献,尊重其创新。电影依然活着,不是苟延残喘的,不是奄奄一息的,我们在目睹着它的一次又一次突破成长。

2

电影节(Film Festival)是一种周期性举办、集中展映多部电影作品,并常伴有评奖、行业交流、市场交易等活动的文化盛事。

创设电影节的宗旨是,评介世界各地有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的优秀影片;鼓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电影节的影片更多地在电影院作商业性的发行放映。

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创立,是由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控制,这实在地引起许多其他欧美国家的不满。法国艺术行动协会于是计划创办自己的民主的国际电影节。

电影节与政治息息相关,本质上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公共空间和国际场域,其至始至终都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宣传工具。

特别奖颁给关注政治议题的《神圣无花果之种》,是戛纳电影节作为主流电影节对政治题材接纳的一种体现,虽然没办法大张旗鼓地去宣扬鼓励,但表明电影始终不会轻易地向政治低头的有力态度。

而柏林电影节,更加看中影片的政治含义。同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充满政治隐喻的《一次别离》包揽金熊奖等三项大奖,这在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绝无仅有。

同时该届受邀担任评委的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由于受到政治迫害无法到场,电影节负责人在许多重要场合为其声援并留下空座,也是一种政治表态。强调政治关怀是柏林电影节一贯秉持的立场,也是对影响力不足的补救举措。

...
...
柏林电影节 为贾法·帕纳西留下的座位结语

这部近三个小时的片子讲清楚了故事,表达完整了主题。但始终缺乏一些关键的、打动的亮点。电影收尾也略微潦草。当然也必须要考虑拍摄时的难度。可以一看。

参考文献

*The Seed of the Sacred Fig Director Mohammad Rasoulof on Filming in Secret and the Repression of the Islamic Republic——Kent M. Wilhelm——The Film Stage November 28, 2024

*论文《影像的政治:电影政治经济学的知识谱系与理论逻辑》陈世华

*论文《电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概念及框架(之一)》章纳森·贝勒

*电影就是政治:朗西埃电影理论研究——陆兴华(同济大学)

*影史常识 | 戛纳国际电影节——后电影时代

*影史常识 | 柏林国际电影节——后电影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