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裡·愛德華·沙爾茨于19年執導的電影《浪潮》以其采用衆多當代網絡流行歌曲和标志性的經典嘻哈作品而引發關注,其中嘻哈類配樂涉及說唱歌手Frank Ocean、Kanye West、Kendrick Lamar等;搖滾類配樂涉及樂隊Animal Collective、Radiohead、Alabama Shakes等。同時,電影公司A24負責本次的發行打造。

電影講述了郊區家庭中兩個青年各自成長與相愛的故事。當幸福美滿的家庭遭遇變故,他們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又如何修補不斷擴散的裂痕?

...

影片以浪潮綿延不散、反複沖刷的行為特質暗指當代青少年成長路徑的蜿蜒複雜,揭示家庭問題導緻的情感殘留難以消退,重新喚起人們對愛情與親情的思考,身為世俗一員,我們如何順利度過留下傷疤的艱難時期?

導演特裡·愛德華·沙爾茨早在15年的《克利夏》中就展先出自己對影像聲音設計的獨特理念,在《浪潮》中繼續嘗試突破,最終打造了高度個人化、極具風格化的視聽語言與聲效氛圍。

關鍵詞:特裡·愛德華·沙爾茨;浪潮;青春成長;聲音設計;

一、愛與責任,一切關系的起點

愛情是奇妙的,親情也是如此。兩個陌生人變成熟悉的人,再到共組家庭,或許人生的神奇莫過于此。愛與責任的初悟相遇是故事發生的起點,也是愛與責任出現的前提條件。[1]

影片采用了極為巧妙的結構安排,簡單理解,影片被拆分成前後兩個小故事,構建一個大故事。通過一正一反的情節走向表叙主題,遞進地十分連貫。

影片前半段主角為男孩Tyler,家庭裡的兒子,後半段主角則為女孩Emily,家庭裡的女兒,兩人為兄妹關系。

影片開幕,幾個快速鏡頭展現了青少年Tyler陽光自由的生活,洋溢着積極向上的能量,也展示他與女友戀情的甜蜜。

Tyler的家庭是再組家庭,母親是繼母,但她是一位關照兒女且負責的偉大女性。父親則為傳統家庭印象中的領導者,嚴苛要求子女。

...

我們可以在四名角色上看到不同摸樣的愛與責任。

導演将愛情與親情這兩種人類最重要的感情交織,又分别以不同顔色的織線向觀衆演示。愛情與親情的講述通過兒女與父母雙線并行。

為方便講述,筆者将用不同類型的愛的表達與責任的付出劃分人物,正反理解。這裡的正反并非指絕對正誤,而是相比之下合适與不太合适的區分。

...

Tyler——愛與責任的反例。Tyler女友的意外懷孕,兩人初始融洽的關系開始顯露危機,突如其來的消息使Tyler心慌意亂而情緒行事。兩人都沒能成熟地處理感情,在車上互相破口大罵。而當他知道女友打算留下孩子并拉黑他時,毫無理智的野獸頂替了這個青年,青春期最原始的魯莽令他犯了錯事。

‘好好談談’的目的不再是解決問題,而是一争高下。溝通變成口頭糾紛,失控的他又将口頭糾紛升級為一場肢體對抗,不料意外出現,不分輕重的出手使女生離開了這個世界。而Tyler也因為謀殺被監禁三十年。這是場令人惋惜的悲劇。

...

哥哥造成的這一意外事故徹底摧毀了家庭原有的和諧,妹妹對此深受影響。她不得不關掉自己的社交媒體,因為在上面總會被騷擾或辱罵。

影片後半段聚焦Emily,她所處的戀愛關系,健康、有愛。

從兩人的相遇,到男生的邀約,再一同出行,後确認關系...我們清楚且完整地見證他們感情的故事線。兩人持着真誠的态度尊重彼此,互相傾訴不完美的家庭,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實感受。在這段感情中,沒有壓力,沒有強迫,兩人共同享受愛,擁抱性,以及面對死亡。

...

Emily男友的父親因為病重即将離去,Emily鼓勵他放下偏袒去看望父親,這是最後的共處時光。“如果不這麼做,将來這會是你的一項遺憾。”

Emily依照自己的經曆提出建議,根本上也是她對家庭的重視與關懷。影片末尾,我們看到一個張開雙臂自由騎行的女孩,她在擁抱自己。必須承認那段揪心的曆史很艱難,但至此她已學會接受與釋懷。

從父母兩人對家的态度去反思愛和責任。

父親初始是家庭權利的控制者。Tyler的離去,使母親久久不能釋懷,她在與丈夫的争吵中毫無保留地指出他對家庭事務的漠視,他關照兒女時的冷淡,揭露了他‘好好先生’的真實樣貌。

台詞‘Be Here.’則有力地強調着愛情和親情中陪伴的實際作用——真正發揮作用的在場絕非指空間意義上的在場,而是心與心的交互。物理意義上的露面并不代表着你在經營着家庭,隻有切實的陪伴與交流才證明關系被維護着。

...

父親最終理解何為責任。他不在固執專橫,而反思着自己與妻子、兒女的相處。開始邀約女兒聊天,仔細聆聽妻子内心,坦白當下現狀并忏悔地道歉,放下虛僞的領導架子,而切實地扛起了家庭責任。

二、氛圍的塑造,運動剪輯與情緒音樂

影片采用了大量當代流行音樂,這也是近十年電影普遍興起的一種方式。

音樂作為電影藝術語言之一,如何輔佐叙事?

《浪潮》的美學風格以其真摯的表演為根基,在暴力場面中強硬沖擊,在甯靜時刻中柔和舒緩。[2]

Tyler在派對上醉酒後撒瘋,影片有源音樂播放着美國知名說唱歌手Kendrick Lamar的<Backseat Freestyle>,一首正統的西海岸風格嘻哈,搭配狂野不羁的歌詞。這首歌是Kendrick Lamar十六歲青春期時所寫[3],此時的他年輕氣盛,歌詞正貼合叛逆時期的Tyler,觀照出他此時内心的浮躁,暗示着他接下裡異常魯莽的行為舉止,這種音樂采用極大地增強了場景的現實感和沉浸感。

...

Tyler推搡父親對峙母親,開車離家前往舞會現場時,影片配曲采用了說唱藝術家Kanye West歌曲<I Am God>,搭配以紅色為主的多色眩暈光影,凸顯Tyler此時視野模糊——不再理智,描繪了失控的場面環境,又将緊張不安的情緒氛圍推至頂點,預兆事故即将發生。

‘暴力’前時刻的音樂鋪墊地強硬而有力。

影片後半段,樂曲風格偏向舒緩柔和、低沉落寞,使人感傷。風暴過後,回歸現有的生活,清掃心靈的狼藉,修補黯然銷魂的身心,角色之間重構和諧關系,人物實現自我和解。

Frank Ocean,一位神秘而備受喜愛的藝術家歌手,其‘Alternative R&B’類型專輯<Blonde>被國内外聽衆一緻評為‘情緒神專’。

他的歌曲内涵罕見的脆弱性,以動聽的旋律穿透着對孤獨和欲望的恐懼,歌曲飽滿的強烈情緒訴說着過去成長時的曲折故事。影片多次選用其音樂,塑造着某種不安全感與危機感,令人冷靜而專注當下,将人物拉回現實,面對終須解決的身份認同。

...

...

除了聲音設計,本片的攝影與剪輯同樣值得關注。

開篇至終,觀衆可以發現攝影機多次的移動進出,以及多個旋轉運動,這些精确的執行動作發生在不同大小的空間裡,捕捉着各個角色間的動作與情緒,呈現出某種令人愉悅的迷失效果。

多種畫幅比例轉化,在寬廣的1.85:1畫幅、方形的1:33以及幾個更多比例之間來回切換。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充滿了運動和噪音,剪輯在這方面也起到了作用,這強調着人物的心理狀态。但這也帶來偶爾感官過載的問題。[4]雖然這種創意手法令人耳目一新,但難免顯得些許刻意,略微會形成反作用,分散觀衆的注意力。

結語

這部長達135分鐘的《浪潮》深入挖掘着當代青年的稚嫩與焦慮,它們既很美好,卻也具有威力巨大的毀滅性。

影片選用兩種愛與責任相反的表達方式,描繪了一個充滿起伏、飽滿情緒的夏天,構建出衆多青年普遍經曆的青春樣貌。

但影片依然存在某些不足:叙事上對種族問題基本沒有探究;剪輯上奇怪的硬切,以及使人分心的畫幅轉換...

我們無法去總結導演特裡·愛德華·沙爾茨此次在視聽語言上的嘗試成功與否,口碑不一的評價加深了影片的私人化。正如導演在接受采訪是所說,‘即使劇本的撰寫是我和角色共同溝通後得來的,但故事還是基于我自己的生活經曆。’[5]

毫無疑問《浪潮》是一部風格化的影像,它在突破着情緒表達的多元方式。

每個人都經曆着屬于自己青春期的浪潮,浪的大小、浪的多少他人無從得知,更無法感受。

這就是那個悶熱的夏天,我們仿徨掙紮地成長。

資料參考

[1]

劉金蓮,孟令學.《小王子》中的愛與責任[J].芒種,2025,(08):102-104.

[2]

<Sight and Sound>, Criic, Ella Kemp.https://www.bfi.org.uk/news-opinion/sight-sound-magazine/reviews-recommendations/waves-trey-edward-shults-sibling-melodrama-miami-teenage-wrestler-kelvin-harrison-jr-taylor-russell

[3]

叫累焦雷,Kendrick Lamar<Good kid, m.A.A.d city>測評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NEDzoEP8?p=6&vd_source=5e76a7b020fb7efdaaaf709290b50bd1

[4]

Devin D. O'Leary https://alibi.com/movie-reviews/film-review-waves/

[5]

<Sight and Sound>,Criic, Pamela Hutchinson. https://www.bfi.org.uk/news-opinion/sight-sound-magazine/reviews-recommendations/waves-teen-melodrama-trey-edward-shults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衆号——莫子說MoziTalk——Frank Ocean 與 Kanye West 參與配樂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