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性与艺术性的糅合、实与虚的相互渗透,是《回西藏》有别于大部分真人改编类影片之处,细细分析,这样的处理既是孔繁森这一人物所需——他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也是创作者的一次有意的大胆尝试,而影片所有的好与不好都归在“回”字之上。

回,“返回”之意,对照剧情来看,影片大量篇幅讲述的是老孔第一次到西藏的故事,回西藏这一行为,在影片末尾方才出现(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从比重上来看,影片应当叫做“到西藏”反而更合适。

编导选用《回西藏》为名,指向的应当是孔繁森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并试图在他第一次进藏工作的历程中找出“回西藏”重要的精神依凭,但遗憾的是,从影片中我并未找到支撑老孔“回西藏”的可信原因。编导给出老孔与久美的友情岁月,并且有意的拿掉老孔的“神格”,将它交还于西藏这片土地,最明显的是,在讲述“处理病羊”和“修建水库”两个故事的时候,老孔并没有被塑造成孤勇者,而是老孔、久美、藏族乡亲等几方力量共同付出的结果,也就是说,编导想要塑造的老孔是一个普通的真人,他不能独立成神,也不能摒弃人间烟火,这种处理方式没有问题,但如此一来,影片并不能为“回西藏”这一行为提供坚实支撑,编导为影片制作了一个大帽子,帽子底下藏着的是一颗小脑袋。

但,如果编导所期的《回西藏》,是以影片的上映为引子,带领更多观众将目光重新投向孔繁森和他的故事,《回西藏》这个名字倒也立得住脚,但仍稍显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