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阿穆德的小男孩,他为了将误拿的作业簿归还给朋友穆罕穆德,急迫地前往隔壁村寻找朋友的家,那是因为老师在当天的课上重申,不用作业簿做功课的人将被赶出学校。在这样简单的故事中,影片为我们描绘了伊朗山村的孩子与大人之间互动的情景。它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褒赞孩童纯真的情感,或者批判大家长制对孩子的压迫。我看到的是一个来自山村的教育困境,这个困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困境。

故事中的村子经济水平落后,卫生条件差,在这样的环境中,大人们每天忙于生计,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失感。阿穆德的母亲一边操持家务一边要照看孩子,回到家里的阿穆德不免被妈妈来回使唤。阿穆德的诉求没有被关注,话语被忽视,大人不关心也意识不到孩子的想法。在村口的交谈中,阿穆德的爷爷认为工程师薪水比自己高是因为他们更会听话更懂得服从,连自己从小被父亲打也成了一件值得赞颂的管教之方。村民们忙着做些木匠铁匠养牛羊的工作,铁匠不停地向村民推销铁门,不论对方是否真的需要,那个木匠老人一路都在慢悠悠的吹嘘自己的木门木窗,不论阿穆德有多赶时间,养牛羊的村民理所应当的使唤自己的孩子来帮忙,不论他们有没有做完功课。

大人不爱孩子吗?好像也不是。阿穆德的母亲怕孩子夜晚肚子饿,特意给他留了食物。木匠老人担心阿穆德的安全,亲自陪他走了一路。阿穆德的爷爷奶奶给他定了很多规矩,比如不要穿鞋上楼,必须要完成家长的指令,他们是从内心觉得这些形式化的规训可以让阿穆德成长为对的人。这些真实存在的淳朴情感告诉我们,大人不是存心压榨孩子,他们是为了孩子好,这是句真话。他们从小就是这样成长的。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没有同理心的环境,或许他们中有人确实不顾他人想法,比如那些商人,但同理心建立在一定的认知之上,人拥有怎样的认知,就会产生怎样的同理心。我们也无法轻易地认为,村民们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或许他们中有人确实没有思考的闲暇,但关键在于,这个闭塞的环境下,知识和信息的匮乏让愚昧支配着每个人,愚昧还会继续在家族传承,变成一个表面上合理的善意的却暗藏危机的根深蒂固的困境,这是一个悲剧。

受教育的新一代人能够打破这种困境吗?实际困难重重。阿穆德的家人怎么也无法理解他要归还作业簿这件事,并且直到深夜他才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做自己的功课。他的同班同学也有些相同的困境,山村家庭认为读书重要,送他们去上学,但依旧不会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学习环境造成了多少干扰。比起课业的繁重,教育环境的恶劣才是山村孩子最大的挑战。这种困境不仅仅是一座学校可以解决的,第一代受教育者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破局。庆幸的是,故事中的阿穆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能违背家人的命令去寻找朋友的家,他能在艰难之中完成功课同时还帮朋友做完功课,那朵花代表着希望,想必未来他会有机会走出山村,去见识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