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6
阿彼察邦最后一部长片,也是目前最爱的一部阿彼察邦。直到最后一部阿彼察邦,才第一次见到真正意义上大量使用特效。
观影体验就像三位主人公那样,不知缘何来到一处洞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不断向纵深和细微处发现。内心被一股力量源源不断地倾泻和感化,直到结束仍滞留于此,无法散去。
如同冥想的精神净化,在影像当中进入心流还是极罕有的情况。身心放松地沉浸但又分外清醒,感知集中而敏锐,纷繁的欲望则化为乌有,思想和感受交融为一,或许没有某一刻的冲击感,但整体感受却非常清澈、强烈而浓郁。
观后走在雨后静谧的小路,真有洞开天眼的通灵感与恍如隔世、阅尽往生的开悟之感。
本片比前作克制了许多,采用清晰的固定长镜头,技艺已臻于纯熟和精良,有塔可夫斯基的味道。视听处理都十分细腻,影像的质感和纯度最高的一部,然而主旨和内涵却相对含混暧昧。
影片浓郁、神秘又奇丽的意境,吸引人注目和接触。即便日常对话都那么平缓幽静,似乎和自然融为一体。更不用说灯光和幽灵的灵晕。在现实的猿人和看不见的鬼魂之间,超现实和现实实现自然融合,生与死展开亲密交谈。湖面之明镜穿透时间和真幻的边界,和鬼魂对话、和动物交媾。我们一方面被裹挟着融入影像的生生之流,一方面又被暴露在种种不测从而揭示出脆弱的一面,触及记忆深处(尽管并非创伤)和生命无常的空无。
和阿彼察邦此前的电影一样,本片依旧以神话传说为原型。鬼猴/幽灵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孤魂,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野鬼,始终在游牧和逃逸。令人感到惊异的是几乎撕裂开平滑的影像的时刻:幽灵是无穷的深渊,而摄影(包括电影本身)却是平面化的技术媒介/产物,在机械复制和艺术灵韵之间的邂逅孕育着不可弥合的张力。
摄影胶卷中的疑点宛如《放大》。定格的照片搭配画外音旁白,清晰具象的图像和诡异离奇的神话故事形成强烈的张力。阿彼察邦总能从现实的最皮表延伸到最飘渺的超验界。
结尾洞穴内阳光洒落、蝉鸣渐起,从乡野转向城市生活,霓虹灯、风扇、聚众,如梦初醒。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再次回光返照。
最终,影片止于平行时空下的两对男女,以开放和不确定性告终。当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或许叙事显得较为割裂,影像质感也严重不均匀,缺乏一贯性。
ps. 观于二刷《路边野餐》之前。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6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5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7.9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9.0
25.7.15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观感与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前言:说来坂本龙一,耳熟能详却从未了解过其人。在他辞世后两年,那股崇拜和悼念的风浪渐退,我找来四部影片观看。其中两部是他的音乐会现场-《异步》、《杰作》,另外两部是纪录片《最后的日子》、《终曲》,在此整合。1️⃣坂本龙一:杰作B7. ...
札记
B7.4继续戈达尔,就要创新就要叛逆!叙事方面,大体和《随心所欲》一样是分幕的。而又以段落织就如波浪般起伏、碎片化的,一幕幕交迭。依旧是散文电影,风格已经融入了内容,虽不乏有负片等实验(戈达尔何时不在创新呢?),但风格已经趋于成熟了 ...
第一部蔡明亮
B+8.1第一部蔡明亮,也是其处女作。没想象得那么神和邪乎,算是守正出奇的作品。叙事风格是散文化的,注重神韵和气氛,情节基本是一些小事的积累。风格并不前卫也不算惊艳-因为缺乏叙事的铺垫,冲击力并不猛烈。反倒是视听上严密精准的匠师把持 ...
观感札记
B+8.2从憔悴的面容开始,令人不忍。最后三年的历程,平静而悲戚,透过日记和相片记录下辉煌人生淡出的过程。我有些好奇。当一位如此庄重和从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决时是什么反应。一位业已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的成功艺术家,在面临要丧失一切的情况 ...
100年的邂逅-《淘金记》大银幕重温/贾樟柯映后
B+8.1前言絮叨:年初曾初看,今天恰逢活动场再看,看前略读了巴赞的文章。正值影片100周年纪念、电影130周年,重温百年前的迷影梦。卓别林-夏尔洛是永远鲜活的银幕形象,百看不厌的神话。中途小困,几次打盹。台下笑声迭起。ps.修复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