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6
阿彼察邦最后一部长片,也是目前最爱的一部阿彼察邦。直到最后一部阿彼察邦,才第一次见到真正意义上大量使用特效。
观影体验就像三位主人公那样,不知缘何来到一处洞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不断向纵深和细微处发现。内心被一股力量源源不断地倾泻和感化,直到结束仍滞留于此,无法散去。
如同冥想的精神净化,在影像当中进入心流还是极罕有的情况。身心放松地沉浸但又分外清醒,感知集中而敏锐,纷繁的欲望则化为乌有,思想和感受交融为一,或许没有某一刻的冲击感,但整体感受却非常清澈、强烈而浓郁。
观后走在雨后静谧的小路,真有洞开天眼的通灵感与恍如隔世、阅尽往生的开悟之感。
本片比前作克制了许多,采用清晰的固定长镜头,技艺已臻于纯熟和精良,有塔可夫斯基的味道。视听处理都十分细腻,影像的质感和纯度最高的一部,然而主旨和内涵却相对含混暧昧。
影片浓郁、神秘又奇丽的意境,吸引人注目和接触。即便日常对话都那么平缓幽静,似乎和自然融为一体。更不用说灯光和幽灵的灵晕。在现实的猿人和看不见的鬼魂之间,超现实和现实实现自然融合,生与死展开亲密交谈。湖面之明镜穿透时间和真幻的边界,和鬼魂对话、和动物交媾。我们一方面被裹挟着融入影像的生生之流,一方面又被暴露在种种不测从而揭示出脆弱的一面,触及记忆深处(尽管并非创伤)和生命无常的空无。
和阿彼察邦此前的电影一样,本片依旧以神话传说为原型。鬼猴/幽灵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孤魂,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野鬼,始终在游牧和逃逸。令人感到惊异的是几乎撕裂开平滑的影像的时刻:幽灵是无穷的深渊,而摄影(包括电影本身)却是平面化的技术媒介/产物,在机械复制和艺术灵韵之间的邂逅孕育着不可弥合的张力。
摄影胶卷中的疑点宛如《放大》。定格的照片搭配画外音旁白,清晰具象的图像和诡异离奇的神话故事形成强烈的张力。阿彼察邦总能从现实的最皮表延伸到最飘渺的超验界。
结尾洞穴内阳光洒落、蝉鸣渐起,从乡野转向城市生活,霓虹灯、风扇、聚众,如梦初醒。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再次回光返照。
最终,影片止于平行时空下的两对男女,以开放和不确定性告终。当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或许叙事显得较为割裂,影像质感也严重不均匀,缺乏一贯性。
ps. 观于二刷《路边野餐》之前。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6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5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7.9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9.0
25.7.15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观感与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重温《盗梦空间》 -管窥好莱坞电影的“造梦空间”和“归家”母题
⭐️ 公众号图文版:重温《盗梦空间》-管窥好莱坞电影的“造梦空间”和“归家”母题 - 微信公众平台评分:B-,6.5+(五星改为三星)前言:这部曾经唤起世界性的集体猜谜的诺兰“科幻神片”距今已经十年了,作为经典似乎还不够远,但作为席 ...
张艺谋的双料金狮:城乡沟壑中的女性求索 ——《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的纪实美学和现实互文 公众号图文版:张艺谋的双料金狮:城乡沟壑中的女性求索 - 微信公众平台1️⃣简评与观感《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90年代的两部现实主义杰作,二者不仅在情节、风格上有高度相似性,而且都先后荣获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
简评-第五代发轫作
C 5-简评:观影体验实在很一般,影像贫瘠不堪、情节一样僵死无力,镜头毫无魅力和吸引力可言,镜头间也不具张力。播音腔的配音,样板戏的表演,摄影的确有新意,但总体上十分鸡肋-节奏不稳、形式和内容的不协调,也只有在这个特殊时段才会产生出 ...
札记-随感-简评
评分:B- 6.6/6.7前言:机缘巧合来看第二部该导演的电影,听说是和《扒手》一样地动作和犯罪片?和前作相比,似乎视听更为程式化、丝滑的长镜头减少了,诗意和美感也有所丧失(或者说侧重发生了变化)。简评:有着《男人的争斗》的开头和《 ...
全方位深度解析,为何中规中矩?
评分:B-6.8二刷观感依旧非常一般,但已经完全将其把戏看透了。没有见过如此自作聪明、匠气与说教气十足的影片。(本文不企图作为系统性的影评,只是将札记分集整理。)前言:和《红高粱》一样,正好是九个月后在影院重温。依旧是重估的目的。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