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2 北影节day5
B+8/10?
前半部分3星,末尾接近五星,但是二者确是难以割裂的-瑕不掩瑜一词第一次被如此恰当地运用。
前期真的很难接受,千般万般地抵触和排斥,决心打三星,脸盲和剧情一头雾水、倒头睡了一会起来已经1h45min。不过越看越有零星的体悟-决定不打星,结尾亮起来的时候想起来穆赫兰道-但由于看过了类似的感觉就略显俗套,但仍有崭新深刻的感动和震撼。
3个小时熬下来(即便真正看了只有两个多小时)节奏缓慢且实属难以带入。若非在电影院买了120块的票,绝不会一次看完,也绝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
ps.看前嫌分低,看时不了解为何这么高,看完觉得分数不重要了。北影节期间本片好评连连,一千多人观看,上涨0.1分。

这种深度的真幻交织的体验和恍然间的震撼可能在穆赫兰道之后-更早之前则是阅读《阿莱夫》-不曾有过的。那光芒深深洒入心底,久久不能平复,仿佛往生皆幻,余生皆梦。像是打开了第三只眼,由内而外地唤醒我深层的感知。(别嫌我矫揉造作,就是个人感想而已,不做深入分析)ps.这样的电影好意思写什么呢?一千万字都是浮云。且不说有没有可能做情节分析,至少我第一次看不敢这么做。
看前:
迟到了半小时:第一次来新彩云,影城大门实在难找,进了萧条落寞的剧院,反复在各楼层和房间徘徊,最终蹑手蹑脚地走进偌大漆黑的已座无虚席的剧院,惶恐若梦。不过除了有点突兀的按摩,场内设施、座椅都还可以。
关于评价:
对林奇的评价必然呈现两极,这我在看了他的短片和橡皮头后更认为如此。然而林奇今天的热度和赞赏却有些过高,不免有趋炎附势之气,让人反而难以相信他那独特的个性和鬼魅,还是像最初在地下放映更好。
这部评论更极端,有说林奇不是人,是外星人or精神病。看完后深有同感,这部长片更为极致,神经质不足以形容林奇,已经不只是故弄玄虚或玩过了,而是魔怔地陷入其中了。我不知道是技法更为炉火纯青呢还是陷入了某种走火入魔的境地呢?

...

对比简述:
不得不说,这部更为光怪陆离的电影和五年前广受欢迎的《穆赫兰道》有许多相似之处。设定上两个互补的女性,阴阳怪气的老太婆邻居,好莱坞的阴暗面,莫名的看戏哭泣,莫名的出事、欠债、失忆寻人,尤其是结尾梦醒回顾时恍然的即视感-蓝光过曝。视听上除了声音的突出表现之外,镜头游动、特写和底光频繁应用。剧作风格也基本延续前作,不过更为大胆创新,打破了简单的逻辑框架,虽然大的想法相似,但这部显然更为去结构化,没有直接的线索对应。
即便如此,不管什么样的点子都必须经过细致的处理转化,搬到大银幕上,必须接受公众严格的检验。
看穆赫兰道和其他几部电影时我也很欣赏林奇,但觉得匠气仍然很重,并没有真的把他当作奇才。而这部电影的后半程实在即有感又惊叹,竟然能如此清晰地把梦描绘出来,这位不是精神病就是游走于另一个世界的奇才。比如兔头人、看电视的哭泣、在街边濒死场景。

...
...

情节大致套路:环形结构,回扣既视感。先给出一个谜一般的印象深刻的瞬间,一步步深入、补充背后的或真或假的信息和经历,最终在阳光下照透,在一瞬间重温整个梦-同时感到梦和现实的张力,不知是重获还是失落。

林奇作品的共同点是描绘人潜意识的-无端、深层的-恐惧和不安。借由黑暗、废墟、剧场戏里戏外的跳转,渲染出莫名的威胁。世界是气泡般平行的,但有可能发生碰撞,在本片中表现为不同片场尤为瞩。而时间则是流变难以确证的。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层的戏中戏-不是简单的玩弄技法。这部更是多次出现摄影机的跳脱,戏里戏外已经达到了无限套娃的程度。林奇的电影就像在黑暗的剧院里看漫长的电影,你不知道是真是假,盼着开灯/的那一瞬间,拉开帷幕转身。退后一步,在更大的空间内重温那一时刻,仿佛梦照进了现实,不知道哪边是真哪边是幻。真正结束只亮了几盏小灯,人走得所剩无几,我发现我正站在剧院中央,旋律依旧萦绕着我,我还迟迟没有醒来。出场后听着扶梯不停的运转,窗外并不刺目的阳光笼罩着废弃的工地和零落的人流。在一个偌大却只有两个散客的咖啡厅,爵士乐仿佛一如既往地响着,我不知道我是否来过。我此前在门外久久伫立,而当我走进,我发现我并非陌生来客,这里的细节一个个仿佛都是梦中所见。ps.这里可以看出林奇对光影的运用多么高超,一如既往的黑色电影风格-压抑阴暗,而少数打出的光则照亮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道路,既投射出各种欲望理想,也连接了不同的记忆空间。

...

一些问题:本片冗长的铺垫是否必要?前期是否必然要用不可理解的谜团使人晕眩,再予以一刹那的转身?究竟即时的感触和深远持久的震撼影响内那否兼备?在这个整体中有哪些不必要的可以剔除的部分?能否取舍和改进?当然在此之前必要达到林奇造梦的伟大高度,进入那样的世界。
关于造梦技艺,我又想引用下塔的观点:
“假如您机械般精确地描绘这场邂逅的情形,像拍纪录片一样打扮演员、选择拍摄场地,您并不会从成片中感受到当时的感觉。因为,拍摄邂逅的场景时,您忽略了心理准备,而只有它能解读您的精神状态,赋予陌生人的目光以特殊的情感内容。因此,如果要让陌生人的目光给观众也留下那样的印象,撇开别的不说,必须为观众营造您当时的心境。
“回忆对我们来说总是很宝贵,也难怪回忆总富有诗意的色彩。最美好的要数童年的记忆。的确,回忆要经过加工,才能进行艺术再现。重要的是,不能丢失那种独特的情感氛围,否则,充满各种细节的回忆重现只会让我们失望而已。因为记忆中那个我们成长于其间然而已多年不见的家,和现实中历经岁月沧桑的房舍,早已大相径庭。记忆中的诗意总是被现实摧毁。我相信,在这种记忆的基础上可以制定一项独特而新颖的准则,据此可以拍出高层次的有趣电影。其中主人公的行为举止与事件的逻辑是打乱的。这将是关于他的回忆与梦想的故事,甚至他本人都不在镜头里出现,更准确地说,不按以传统戏剧模式拍摄的电影那样去呈现。这种方式能表达深邃的思想,描绘主人公独特的个性,发掘他的内心世界。这种手法常见于文学及诗歌,抒情的主人公本身并不出现,然而他的思想以及思维方式却通过具体而鲜明的影像塑造出来。后来的《镜子》就是以此拍摄出来的。”
ps.这里的夸夸其谈都是表面功夫,一个艺术家必须亲自一生实践来探索。
202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