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3北影节day6,于天天中影国际
B+8.1
作品本身中规中矩8分,社会价值加0.1分。
应该是第一次看非洲电影,还是女性导演。对历史不太了解,所以只简单介绍一下:故事设置于1961年安哥拉人民独立战争期间,MPLA(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领导的反殖政治运动风起云涌,领导者是导演的丈夫Mário Coelho Pinto de Andrade。
很简单的情节,二元结构,清晰到堪称范本。
两条主线情节交织:丈夫的抗争,妻子的寻亲。
监狱内外分隔两个世界-政治性的,反抗的;生活的,无意识的。而申讨求索的妻子连接起两个世界,她游走于权力边缘却不得进入。这个女性形象让人立马联想到秋菊,同样是为丈夫伸冤而进城寻人,然而只是走进了更大更深的囚牢。
结尾处理比较好,在妻子得知死讯后,两条线交汇冲撞,而反抗的导火线已经点燃。然而欢庆和悼念并不抵触,接着是浪涛的画面(这未免过于直接了,或可以猜到的),小流汇入大河,一切即将拉开序幕。不渲染不说教,也没有陷入格里菲斯式的大片决斗。
ps.有许多二元对子:白人黑人、贫富、生活和政治。
主题:
非洲殖民地也好,所有反殖民、性别、种族的斗争都是相似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侵略战争可能略有不同)。秘密结伙开始,如何发展地下组织反抗统治权力(意识形态操控者)。所有革命都是从底层开始的,而且是在胜利后才能被正名,这点不像大规模国家战争。每场觉醒斗争都是由小到大范围的,必须要牺牲许多先知和先驱,星星之火从暗处点燃。对既有秩序-妥协还是放弃幻想,屈从还是反抗,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都要面临相同的问题。
ps.一个政治犯永远比杀人狂危险,当然如过二者都是就更可怕了。
运动和音乐真是非洲人不可剥夺的天赋。
视听语言也是亚非拉小国电影的典范,35mm胶片、手持摄影、非职业演员、面部特写,把纪录片的质感和叙事结构融合起来。
角色的衣着、环境都可以体现身份和地位,例如男孩们通常赤脚裸身。
监狱的构造类似全景敞视式。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8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1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4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
观感及短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A- 一刷8.45,瑕不掩瑜。二刷8.3/8.4,依旧是佳作。观感和简评大银幕的清晰和沉浸感、被淹没的体验是难以估量的,能够放大现实的真相,有着无以言表的感染和说服的魔力。(30-60分钟睡了)前半程略显平缓累赘,后面情节更为精彩。 ...
大银幕二刷《薄荷糖》-简评
A一刷8.5/8.6,二刷基本维持。上次看很有感触,但缘于不了解历史背景不明就里,中途不够专注,这次一样中途犯困。初看已经是四个多月前了,当初只看了个皮毛就开始六经注我长篇大论。本次抱着朝圣也是重估的态度而来,大银幕重温没想到更为震 ...
观感
B第一部戈达尔后期作品。暂且打三星,无法理解只能感受。(说出来的都是nothing)无法感受那就不分析了。整体上比较清奇,很有实验性。论文电影a study。黑幕和分屏,内在和外在声音的交织,(回音)多声轨的运用是最大特点。画外音究 ...
观感
A-8.3后半程略困,整体观感好过于《日月无光》。文思泉涌,散文电影堪称思想和情感的双重盛宴。没有《日月无光》那么零散与飘逸,更能代入其中去感受,而非将画面作为客观对象看待。低劣简易的动画和特效成为辅佐性的,插入反身性的自嘲,以及链 ...
简评
B+8.0/8.1久仰,第一部吴宇森。香港警匪片的一个成功范本,模板出来的东西上限在那,毕竟本片还是做到了上乘。实际上也是美国黑帮片、西部片……种种好莱坞模式的本土化移植。多少被感动了,选择相信这场梦-好莱坞的神话。要承认作为现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