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3北影节day6,于天天中影国际
B+8.1
作品本身中规中矩8分,社会价值加0.1分。
应该是第一次看非洲电影,还是女性导演。对历史不太了解,所以只简单介绍一下:故事设置于1961年安哥拉人民独立战争期间,MPLA(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领导的反殖政治运动风起云涌,领导者是导演的丈夫Mário Coelho Pinto de Andrade。
很简单的情节,二元结构,清晰到堪称范本。
两条主线情节交织:丈夫的抗争,妻子的寻亲。
监狱内外分隔两个世界-政治性的,反抗的;生活的,无意识的。而申讨求索的妻子连接起两个世界,她游走于权力边缘却不得进入。这个女性形象让人立马联想到秋菊,同样是为丈夫伸冤而进城寻人,然而只是走进了更大更深的囚牢。
结尾处理比较好,在妻子得知死讯后,两条线交汇冲撞,而反抗的导火线已经点燃。然而欢庆和悼念并不抵触,接着是浪涛的画面(这未免过于直接了,或可以猜到的),小流汇入大河,一切即将拉开序幕。不渲染不说教,也没有陷入格里菲斯式的大片决斗。
ps.有许多二元对子:白人黑人、贫富、生活和政治。
主题:
非洲殖民地也好,所有反殖民、性别、种族的斗争都是相似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侵略战争可能略有不同)。秘密结伙开始,如何发展地下组织反抗统治权力(意识形态操控者)。所有革命都是从底层开始的,而且是在胜利后才能被正名,这点不像大规模国家战争。每场觉醒斗争都是由小到大范围的,必须要牺牲许多先知和先驱,星星之火从暗处点燃。对既有秩序-妥协还是放弃幻想,屈从还是反抗,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都要面临相同的问题。
ps.一个政治犯永远比杀人狂危险,当然如过二者都是就更可怕了。
运动和音乐真是非洲人不可剥夺的天赋。
视听语言也是亚非拉小国电影的典范,35mm胶片、手持摄影、非职业演员、面部特写,把纪录片的质感和叙事结构融合起来。
角色的衣着、环境都可以体现身份和地位,例如男孩们通常赤脚裸身。
监狱的构造类似全景敞视式。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8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1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4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
观感及短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评分:A-8.0首先,谈谈标题“1951年的欧洲”。一个时间-1951,标志着战后重建期的末尾,战争的问题已经被转化至次要位置了,无论是罗西里尼——在拍完“战争三部曲”后便将目光移至了新的现实问题——还是其他人都开始从战争的阴霾中离 ...
简评
评分:7.9和奥尔米《米兰心事》、《工作》类似,本片既有着旅行者眼中异域风光的魅力-独属于意大利的街头风情和城市景致,也有着与之对应的人物内心氛围和情感纠葛。精巧严密的情节同纪实性的风格完美融合,戏剧性以难以预料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蕴酿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80周年纪念-兼评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
公众号图文版:https://mp.weixin.qq.com/s/or3Tig9fFd9Zh9GYUITUdA引言赶在今年此时才观看罗西里尼,实在是缘分和命运的安排。一是正好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运动开山之作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诞辰 ...
三部曲之末《德意志零年》-末日的献祭评分:A-8.3背景-主题-叙事作为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以战后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 ...
全方位深度解析-宗教类型片与《圣弗朗西斯之花》
评分:B7.4中规中矩之作,与早期新现实主义-即便有所延续、并非背离-逐渐分道扬镳。很传统的段落化叙事,故事背景是虚设的,情节的片面的、缺乏层递与关联呼应,人物和事件都因此不真实融贯。(尽管比《黑水仙》这样的好莱坞版类型片要好些)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