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23北影节day6,于天天中影国际
B+8.1
作品本身中规中矩8分,社会价值加0.1分。
应该是第一次看非洲电影,还是女性导演。对历史不太了解,所以只简单介绍一下:故事设置于1961年安哥拉人民独立战争期间,MPLA(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领导的反殖政治运动风起云涌,领导者是导演的丈夫Mário Coelho Pinto de Andrade。
很简单的情节,二元结构,清晰到堪称范本。
两条主线情节交织:丈夫的抗争,妻子的寻亲。
监狱内外分隔两个世界-政治性的,反抗的;生活的,无意识的。而申讨求索的妻子连接起两个世界,她游走于权力边缘却不得进入。这个女性形象让人立马联想到秋菊,同样是为丈夫伸冤而进城寻人,然而只是走进了更大更深的囚牢。
结尾处理比较好,在妻子得知死讯后,两条线交汇冲撞,而反抗的导火线已经点燃。然而欢庆和悼念并不抵触,接着是浪涛的画面(这未免过于直接了,或可以猜到的),小流汇入大河,一切即将拉开序幕。不渲染不说教,也没有陷入格里菲斯式的大片决斗。
ps.有许多二元对子:白人黑人、贫富、生活和政治。
主题:
非洲殖民地也好,所有反殖民、性别、种族的斗争都是相似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侵略战争可能略有不同)。秘密结伙开始,如何发展地下组织反抗统治权力(意识形态操控者)。所有革命都是从底层开始的,而且是在胜利后才能被正名,这点不像大规模国家战争。每场觉醒斗争都是由小到大范围的,必须要牺牲许多先知和先驱,星星之火从暗处点燃。对既有秩序-妥协还是放弃幻想,屈从还是反抗,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都要面临相同的问题。
ps.一个政治犯永远比杀人狂危险,当然如过二者都是就更可怕了。
运动和音乐真是非洲人不可剥夺的天赋。
视听语言也是亚非拉小国电影的典范,35mm胶片、手持摄影、非职业演员、面部特写,把纪录片的质感和叙事结构融合起来。
角色的衣着、环境都可以体现身份和地位,例如男孩们通常赤脚裸身。
监狱的构造类似全景敞视式。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8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1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4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8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
观感及短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