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纪录片的作者是从看起来超级理性的消费者角度来分析各个品牌的。从局外人的角度带领观众感受一下为什么有人会对品牌这么崇拜,为什么会有人为了一个品牌的产品疯狂,甚至被品牌主导了人生的悲喜。为什么说作者是“看起来超级理性的消费者呢”?因为我并不相信他会一直保持这样的超级理性,他目前的理性是对这些所谓的昂贵的奢侈品品牌的,但是不排除某一天他会被某个价格实惠又具有魅力的品牌吸引。在选择软饮料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选择可口可乐吗?在吃快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选择麦当劳吗?喝咖啡的时候会不自觉走进星巴克吗?2011年的纪录片,现在讲述者有换电脑和手机吗?

最优秀的品牌,不仅仅是品牌,是价值观是信仰,有仪式有实践,从个人到社群,从各个角度包裹了消费者的人生,将目标用户从仅仅的产品导向沉淀成虔诚的朝拜者。苹果和Google永无止境的创新吸引了大量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产品背后是他们对自我的定义。那些昂贵的时尚奢侈品最直接带来的是给予普通人自信,是攀比,是虚荣,是人们一边厌恶一边追求的事物。

每个人都喜欢将自己融入伟大的事物,或者是科技,或者是时尚,或者是潮流,或者是理念。

第二集视频中对奢侈品品牌商品和收益的金字塔体系,让人一边感慨真实一边觉得嘲讽。金字塔最底部是奢侈品品牌收益的最广泛来源,是他们打造出来专门出售给大众的东西——香水、钱包、腰带、围巾——大众咬咬牙勉强可以买来撑面子的东西。金字塔的顶端产品用来创造品牌形象和荣誉,金字塔剩下的部分可以用来开发并变现。大众买来奢侈品品牌的工厂贴标货,其实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东西,这部分利润让品牌有资本去打造更能凸显品牌价值的产品。普通消费者满足了虚荣心,品牌也获益去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的确是双赢。不过需要注意,普通消费者其实并不是缴纳智商税,根据生物心理学的研究,人无法做出理性的决断,每个选择都是感性的选择,当你决定买奢侈品的时候,你的消费让你得到了某种满足,这种让你开心的满足其实并没有错。部分超级理性的人倒也没有必要为此非议,他们肯定也有不理想消费的时候,领域不同罢了。

食品品牌有专门强调全球化和本地化同时进行,也有提及部分消费者对星巴克这种“咖啡垄断企业”的投诉。强大的品牌的确会侵占很多地方特色品牌的生存空间。人们是懒惰的,喜欢快速做出不用经过大脑的决策,这种全球品牌给了他们这样的可能性。

纪录片里面专门有提及人脑核磁共振成像的部分,生物心理学有讲到人们的情绪情感会在大脑中反应,大脑成像会帮助研究者更深刻了解某些刺激带来的人脑的变化,只是这种研究成本太高,所以并没有被广泛采用,纪录片中也只是找了几位被试参与调查。

这个纪录片完全不需要用太多精力来看,如果只是对品牌感兴趣的话,可以简单看看。因为讲述者自己并没有品牌学习的背景,他带着一个超级理性的消费者的傲慢来审视所有品牌,不免有些偏颇,很难认识到这些品牌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