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看到《服务业从业者怎么看<阿诺拉>》一文,援引一位从业多年的美国SW对于《阿诺拉》的评论。在我看来,此文立论偏颇处甚多,值得一驳。

文中所呈现的观点似乎是豆瓣友邻与原评论者的混合。由于我无暇逐句阅读分析SW原文,因此无法具体辨别,故这里的反驳即针对这种混合态的观点。

由于是一边泡澡一边写的,所以没什么结构可言,仅资一观。

首先,我完全不同意从一个老资历SW一篇文章就能断言《Anora》对这一群体刻画肤浅失真。原因很简单:一个老资历、得心应手的、谙熟行业套路的SW,从根底上就无法和Mikey Madison饰演的Anora同日而语——后者仅有23岁,就算一成年即入行,也不过从业4-5年。试问我们凭什么期待和要求她非得创造出职业人格、“平衡工作与生活”?现实生活中,包括你我在内的无数人的日常痛苦与纠结,不恰恰都因为不那么善于在工作时创造所谓的职业人格,从而fail to cope up with很多事情吗?别说普通人了,川普当过了四年总统,请问他建造出一个超脱于本身性格习惯学识之外的总统人格了吗?Anora鲁钝、冲动、浅薄,你我20出头时又是如何的聪慧、理智、洞察了吗?

...

这位SW评价的切入角度看似有占据经验者的公允,实则倨傲,无异于马云点评一名创业失败的互联网行业新人:啊,你根本不像一个成功互联网人该有的样子!

退一万步讲,用SW的所谓职业素养来测量Anora,到底有没有把她当做一个真实的人呢?是谁又在透过标签看待一个个体呢?没错,Anora或许不是一个合格的SW,但so what?难道你我又是合格的XX、YY或ZZ?还是说,有人觉得作为一种职业,SW比起其他职业来说就如此特异,以至于对从业者的刻画非得达到行业标准才算得上真实可信?

至于断言“这部电影体现着老套的且去人性化的消费者幻想:SW是如此热爱客户……”更是无稽之谈。我是没看出来Anora怎么就热爱客户了。他对所有客人包括Ivan,难道不都是在逢场作戏、虚与委蛇吗?是的,Ivan对她而言或许算得上特别,毕竟长得帅、有钱、会玩,最最关键的——还是同龄人——这大概是有人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爱情的最大原因。但自始至终我不认为她爱过Ivan,结婚之前的职业化相处自不必多言,结婚之后,说白了Anora还是在逢场作戏,只不过其自我角色定位由SW调整成了“豪门少妇”,而在方法论上却无疑还在沿用作为SW的那一套,这就是为什么婚后她还频频向Ivan求欢,因为她清楚,自己是靠性价值“上位”的,且依然几乎只有这一张牌可打。

...

Anora由始至终爱的难道不就是钱吗?或者说,是(她认为的)钱所能带来的虚荣、尊严和安全感吗?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说对了,“所以Ani梦想的本质是什么?不劳而获的阶级跃迁而已。”是啊,她就是在做这个梦,有什么问题吗?很可耻吗?何况人家也没不劳而获啊,一直在劳动啊。这个动机又怎么单薄了呢?难不成要给她加上一些“赚钱照顾瘫痪的母亲、给吸毒父亲还债、帮早育单身姐姐养娃”诸如此类的动机?

我只能说作者十分不了解当下许多年轻人的心态和观念,在公平良性的阶级上升通道越来越被堵塞的时代,以色相为资本试图翻身改命的尝试和博取堪称普遍。请注意,我不是赞许这种现象,我只是表示理解,就如同我理解Anora。

“Ani哭闹喊叫了大半场电影,但直到她失去一切、破碎无助时,影片才开始邀请我们与她共情。”此话又从何说起?或者这和个人共情能力的高低有关吧。对我而言,当Anora挤出职业笑容卯足干劲儿穿梭于QS的灯红酒绿之间,我已经开始共情,这是同为职场牛马的共情;当Anora第一次来到Ivan的豪宅,明明被震撼却佯装淡定得体时,我已经开始共情,这是穷人家孩子偶然面对泼天富贵一角的共情;当Anora婚后看着清洁小妹在吸尘、眼神中流露出尴尬与不安时,我已经开始共情,这是同为底层的相惜、不忍又自我责问的共情;当Anora被半胁迫地在深夜的纽约街头茫然奔走、冷空气中瑟瑟发抖时,我已经开始共情,这是知道幻梦逐渐碎裂、命运无法把握的共情。至于为什么最后才开始共情,那要原作者自己问自己了,大概还是职业素养太高了吧。

...

本文立论偏颇处实在太多,无法一一驳尽。不过谢天谢地,总算还是谈了一些拍摄技法上的问题。这一点我部分赞同:豪宅客厅打闹那一场戏,的确代入Anora的视角是十分恐怖的,因为她几乎完全不知道这群人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未知带来的惊惧理应十分强烈,何况是一个女子面对两名彪形大汉。此处确实处理得略嫌漫画化。

然而,提出用Anora的视角来呈现,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全片在整体视听构思上就是采取的全知视点而非人物视点,是绝对第三人称的,这种客观的,略带间离感、审视性和黑色幽默的,偏于冷眼而非热肠的呈现方式,也是肖恩一贯风格路数。单就这一幕中的人物感受来说,这种风格是否恰当,是否太不够considerate,的确值得商榷。

最后,我喜欢《阿诺拉》,也喜欢Anora,喜欢她的俗艳、浅薄、鲁钝、疲惫、嘴硬、虚荣、贪婪、死心眼……以及从这一切不够褒义的词汇中惊异地生长出来的旺盛的生命力。我还要重复一遍我已经在豆瓣上表达过的观点:《阿诺拉》就是2024年最好的电影之一,Anora也是年度主流电影中塑造得最好的女性角色和表演。而且《阿诺拉》是当下时代的生动注解,它那七嘴八舌无休无止的撕逼戏是这个时代的声音,它关乎阶级、国族、性别、权力关系等一切能够引发争执的永不泯灭的鸿沟与差异。但它还是保有了一颗真诚的赤裸的干净的但也贫病交加的心。因此,奥斯卡颁奖前一天,我坐在电影院里,当大雪遮蔽了Anora和Igor的车窗,泪水也覆盖了我的双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