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科的时候,同届别的班级学生里有一个男生,好像是因为小儿麻痹症两只腿发育不太好。就是可以走路,但是腿部肉眼可见畸形的,动作不便,走路时上身需要非常大的摆动幅度才能保持身体平衡。我们在东北读书,平常的日子还可以,一旦下雪路滑的时候,他即便拄拐也非常不便。所以他的身边一定会有一个他同寝的男生在,协助他。
我们上大课的时候全系学生一起上课,他也会被老师叫到前面去做题。全系活动的时候,都会遇到。但是,我们尽量把视线放在他的脸上,而不会紧盯着他的身体。他也看上去很乐观,在人前从来都是大大方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
打雪仗的时候,四年里总有几次他也会被同寝男生背着参加。如果他参加,那一定会有别的同学组队,一个背着另一个共同参与。或许是男生背着女朋友,或许是两个男生或者两个女生。总之大家尽量不会只让他成为与众不同的视觉中心。
那个时候的我们,还不怎么懂人情世故,也没有老师特意教我们。但是,我们都知道真的尊重他,就不要去强调他们的痛点,不要聚焦于他的不便之处,不要当着他的面做出“可怜”他的样子。而是尽量去关注我们相同的那些地方,去看他的优点。
为什么会想起那个记忆里完全没说过话、陌生的同学呢。因为,在《小小的我》这个电影里,导演的镜头过于关注男主角的“缺陷”了。肢体缺陷、动作缺陷、表情走形、异常的心性,都有些过于详细的展示了。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观察”和“窥探”感。让观者深感不适。
或许导演想展示演员的努力和尽力,导演给出了太多的特写。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角色肢体、动作、表情等等细节的展示。以至于显得演员有点用力过度。

其实特写没必要占比太多,体现一个角色的性格可以有很多角度。比如,我个人觉得很好的一个场景,就是男主角横穿人行道,路口上停着很多庞大的车辆,同行的人已经早早走过去,只有男主角以他特有的姿态慢慢的但是执着地走在路上。没有慌乱,也没有惧怕。这个场景跟电影题目《小小的我》就很贴合。
但是,反复展示一个人的外表缺陷和肢体缺陷,并不能对塑造角色内心有什么太多帮助。影视剧作品是展示“美”的舞台。一个角色要先“可爱”,才会让观众“由爱生怜”。拼命的像观众展示角色缺陷,并不会让观众理所当然的产生“怜惜”的心态,反而会让观者产生被“道德绑架”的心情。就像以前路边有一些身体残疾的乞丐,拼命对着马路磕头乞讨一样。
在《小小的我》里,导演几次在男主角的梦里,让男主幻想自己肢体健全。这个桥段过于重复,格局也太小家子气了。因为男主角每次幻想自己肢体健全,都是为了男女欢爱。一次又一次。哪怕他在被培训学校拒绝之后,幻想自己肢体健全带着孩子们玩儿老鹰捉小鸡,也算的上一种丰富角色性格的设置啊。
为什么让男主角一直纠结在男欢女爱上?他的人生里已经经历过的,以及正在面对的困难里,比男女那点儿事更困难的还有很多。他基不能把心思用在别的地方嘛?

蒋勤勤最近不知道为啥一直在给流量当妈。不过,她在这个电影里的表演跟她在《草木人间》里的表演一样可圈可点。她给出了一个历尽困难的母亲的艰难。把一个脑瘫儿养大,平平安安,能高中毕业,能读大学,但凡有点人生经历的人,都能知道这个妈妈会有多难。
而这个被她养大的男孩,却一直记得儿时听到的一句“希望他消失”的话,无视母亲这么多年的努力,忽略母亲在他眼前的遭遇的苦难。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去外地读书,远离母亲。
妈妈让他锻炼手指力量,把字写的好看点,因为他不想复考,所以他拒绝。而一个陌生女孩的出现,却让他能在荷尔蒙爆发下,展开锻炼行动。母亲怀孕了,一个高龄产妇在他眼前一点点变胖,身体走形,身体不好,先兆流产,吃饭要控糖。这个20岁的儿子,竟然一点儿没发现。

六七十岁的外婆围着他转,到哪里都带着他。他把这一切也当做理所当然。这说明,他被母亲保护太好了。他认真地觉得他的家人都亏欠他。
虽然,导演给角色安排了一次对诗歌《苔》的讲解,但是,对于“苔花”的理解,不能只靠语言来表达,如果把男主角在这个电影里的表演与蒋勤勤在《草木人间》里的表演进行比较,观众就能知道蒋勤勤才真正的理解了什么叫做“苔花”精神。蒋勤勤在《草木人间》里,角色的名字就叫做苔花。
导演还安排了男主角在公交公司对米面油的嘲讽。恕我直言,这一段的台词未免过于冠冕堂皇,没有走心,完全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绑架着别人。作为观众。只能说男主角的发言是“政治正确”的,但无法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综上,个人觉得这个电影的导演功力欠缺,同时缺乏对男主角所代表的群体的真正的关怀。导演或许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主题,但导演的镜头所展示的却是居高临下的可怜。作为观众没有看到更细腻的对于角色内心的展示,没有看到男主角在性格、心灵的角度上,值得“爱”的地方在哪里。
导演居高临下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导演不懂留白,也不懂基于行动和画面叙事
对于电影来说,导演水平决定生死。从主线来说,《怒水西流》的原故事应该还是不错的。母爱和法律的对冲,孤儿对于家庭的渴望与爱情的对冲,被母亲忽视的缺爱女儿心底深处隐藏的渴望和欲望,被父亲打到失聪后又被母亲溺爱的精神折磨,又或者刑警队长十 ...
编剧的观念过时了
看完电影《我会好好的》之后,第一个想做的事情就是去查了一下编剧是谁。九人编剧团队,第一编剧是薛晓路导演。这就对了。因为这个电影的主线剧情有一股很浓郁的八九十年代家庭伦理剧风格。比如,对赵小满和赵补金的父女关系的处理上,编剧的思维非 ...
剧情围绕案件展开就能看下去
昨天晚上看完了四集《黄雀》,内容上是完全围绕反扒警察进行的,没有拼接什么家庭伦理戏、三角恋爱戏。第一集时,看到郭京飞找自己的未婚妻,又看到秦岚空谷幽兰式的出现,吓了一跳,还以为编剧要让他俩谈恋爱。幸好后面秦岚也是诚心搞事业的,白担心 ...
制作精良
《熊出没.重启未来》还挺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第一次看这个系列,有点小惊艳。就是有点奇怪为啥大家夸国漫的时候没人夸这个系列啊。是因为大家都不是它的受众嘛?这部电影比之前看的有些基于古代传说改编的国漫好多了。制作方明显更专业,态度也更认真 ...
东方不败终于变成真正的女人
大年初一早上起来没事做把《笑傲江湖》看完了。就很正宗的、很刻板印象的网络大电影的水平。看完之后,一直在想王晶把张雨绮的“东方不败”设置成东方不败的“女性替身”的原因是啥。金庸原著里人家东方不败有自己的爱人:杨莲亭。别管杨莲亭对东方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