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兼引入

出乎意料的喜欢。冗长却不沉闷,数次感受到不可名状的恐惧与激荡。

音乐与音效,绝对的优雅与压迫。整部电影的一部分叙事结构,完全是通过“声音”来构建的。视觉与听觉共同拼接出完美的叙事闭环。令人兴奋的手段,这才是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尝试!不禁惊叹如此臻于完美的电影理念,出现得竟如此早!

观影结束后,找到此后诸多科幻电影的“灵感来源”。能够成为理念与原型的作品,势必成为经典。

随手于深夜纪录一些观影时的碎碎念。用以铭记这个难忘的深夜。

今夜,我只关心,我与整个宇宙。

|工具与“人”
类人猿发现坚硬的骨骼当作武器????工具自诞生起一定具备某种神性,超越“美”的范畴惠临于“人”。

随着黑石柱体的出现,文明的阶跃发生勾连。镜头切换的两帧之间,横跨数千年绵延的人类历史。

|意象:整个文明史的截面
按照新批评理论的“横坐标”来考察符号选择背后的创作动机。

木星。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木星,这颗在远古时代最逼近“最外环”限制之星????土星的星体。

以及为什么作品在叙事学的意义上,不选择在符号横向层面共处同一维度的其它星体呢?(为何“是”,以及为何“非”的问题)

我在此只说一点。在木星的神话谱系中,它是朱比特,是宙斯的化身,是伐旧立新文明更迭的缩影,也是无限逼近无限的象征。

故而,一个词的选择背后,其实都是整个文明史纵深的截面。

|“人类”与“类人”
有关电脑系统/人工智能问题,它们究竟是不是人类的投影?类人猿或人工智能,究竟谁在本体层面和隐喻意义上更“类人”?

大卫一点一点拆除记忆存储设备,不朽不亡的赫尔,他声音竟然也会衰老、迟缓。

失忆,就是消亡。存在的最后一种形式也在此湮灭。一个有关人类未来的预言。

My mind is going...古希腊有关躯体-灵魂-心智的探讨在此处得到互文。

重复、重复、重复,最后完全消失,它带着最后的谜底。

大卫与全人类,终将没能得到答案。

|呼吸、虹膜、自新世界
呼吸声,某个瞬间,我的呼吸节奏完全与影片声效同频。真空是绝对的寂静,没有供声波传递的介质,整个浩瀚宇宙徒留唯我可闻的呼吸声。

虹膜与黑洞,壮丽的奇观。被巨大能量吸入,物体像是被拉长的面条。大卫的脸庞上无数面孔闪过,我似乎看到了爱因斯坦?

跃过迷幻的新世界,宇宙与人类的尽头。哪里是垂垂老矣的自己,却也亲自瞥见年迈将死的最后一刻。这是星际穿越者的一场庄周梦蝶么?

|黑石柱体——人类文明的墓志铭
黑石柱体,用无情而冰冷的目光注视着一枚胚胎的孕育。距离婴儿哭啼降世,还有无数的时间横贯其间,从死到生,由生到死,不过一瞬间。

胚胎之于人的一生,宛如地球之于整个宇宙。孕育生命到文明覆灭,不也只是一瞬?这是尼采的“永劫轮回”,但却是我见过最消沉、悲哀,却隽永的诠释。

这部电影不是太空歌剧,而是人类史诗。

黑岩柱体,是人类的无字墓碑,以及与整个文明史的守夜者。

|闲笔一处:宇宙与性爱
最后,题外的题外。有点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适合当做爱电影了。

幻想彼此置身于整个浩瀚无垠的宇宙,但是在某一瞬间,我们之间却不可再分。

——这一瞬就是永恒。

人是会死者,但是在那瞬间,我们不朽且逼近无限。

于是我与我们,将会变成整个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