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字面、最好的那种文学改编电影。不过,这种改编的前提是原著并非一流作品;通灵版那一段在小说里绝不会让人看哭,不是吗?类似有趣的是,原作似乎比电影还要“电影化”(而且更普通地“自然”,更少惊奇:多么好玩,这既是出于低俗小说、又同时也是出于某种高贵文学写作的气质);但神秘之处在于,恰恰是这里相比之下的“空虚之处”——PTA所做的减法,包括他删去的那一整条赌场故事线(那在原作中是一个巨大的buildup)——使电影带有了某种真实的灵魂,呼吸的余地,让像第一个场景(片名字幕出现之前)Doc送Shasta走上街道的瞬间中那样在我们耳边涌动的世界声音得以穿过的空间。我多么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改编电影。

另外,讲讲配乐。绿木似乎把他与PTA合作的项目都构想得很宏大,构想成某种整体性严肃音乐作品,时代性的流行歌曲、氛围性电子乐和管弦乐这样充满对比活力的不同素材无缝流动、互相精致地连接,形成基本上贯穿全片的配乐之轻纱,与电影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他摆出如此用心的姿态,俨然Erich Korngold再世!(我需要解释一下,这么说并没有暗示我觉得Korngold写得好。)巧合的是,在这部电影中,绿木决定使用四五十年代古典好莱坞式风格谱写音轨中的管弦乐部分(但注意与古典好莱坞不同,在这里管弦乐基本上用来填充了片中(其它种类音乐没有覆盖到的)所有时长);一种怀旧的心理语言,我们听到在流行音乐剧之外的音乐语境中早已过时却顺着好莱坞配乐家的谱系延续到上世纪中叶的leitmotif结构和浪漫主义的独奏小提琴抒情乐句(参考:1946年Miklos Rosza配乐的《绣巾蒙面盗》;现在还有几个配乐家能够做到他的水平?),等等。无论如何,长话短说,我觉得绿木很难做到写出不带有臭味的管弦乐;失败地的地方可能是一小时50分钟左右那个Doc和归来的Shasta在沙发上的部分,音乐可笑至极(后面进入沙滩回忆时取得了某种轻盈,略微好了许多)——多亏了皮沙发天才般的咯吱响声,这个关键场景的效果才被勉强挽救回来。不过这部电影里运用现成音乐和电音的段落几乎都非常好,包括也许其实有点过度精细刻意或者莫名其妙的卡点(Doc和检察官走进大楼里,音乐放到“It's too late”;结尾送Coy回家,Hope打开门那一刻进入的口琴),也都有一种神奇的感染力——就像开头不久片名字幕之后那一个长镜头的配乐在旁白出现时“古意/笨拙”地突然拉低音量那样,这是一种低俗,但它带有无限的美好,哦我多么喜欢!林奇一定懂得这一点(《内陆帝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