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A-
重温“爱在三部曲”—札记/简评 - 微信公众平台
综评:
三部曲形成一个爱情故事的整体弧光,难以割舍单独谈论,必须要在彼此之间才能看到深刻的变迁痕迹。因此也不必论出高下。
影片堪称教科书式的典范之作,剧本精良结构完善,既有波折又有伏笔。浪漫的故事往往架构于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即那些最自然却又极少概率在现实中发生的事。经过一番筛选和提炼后,让人信服又心驰神往。
三部曲共有的标志:在一开始就打上了必将逝去的印记 美好的东西总是易逝,有限的事物才能雕刻出永恒的光泽,电影、生命亦然。
三部曲最突出的是对话的魅力,生动有趣又毫不乏味。对话既是推动力也是吸引力,故事从始至终在时间的限制下展开。我们被妙语连珠所吸引,一对鲜活立体灵魂的自然碰撞、逐渐了解,这一方面归于编剧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是演员的实力。这方面和侯麦可能有相似之处,但个人感觉相比侯麦还缺乏对个体和道德深度的挖掘。
杂谈:
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现实,你真的有能力把握住那样一段机缘吗?若非两个充实的(但又不是闭塞的)年青灵魂相遇,而是两个世俗的、埋头于工作的中年白领,这段故事必然不会这般发生。
现实是没有多少人有情趣,要么态度过于严肃要么就是精神乏味。因此不必抱怨现实泥泞和命运不公,(老生常谈的)先改变自己,其次才是等待那并非必然的机缘;而非反之用“另一半”填补自己的空缺。一个枯槁的灵魂便是女神降临也无法拯救。精神性的进步是永远的任务,爱情最好是增进而非阻碍同真理和上帝的联系。
此外,要留出缺口和空余,美法联姻正体现出和而不同的开放心态,若非如此便是周游世界也是徒劳无益。
爱在黎明
两年后重温那浪漫一日邂逅,依旧有许多感动。这段时间以来虽然仍未遇到真正的爱情,毕业那一旅却增添了一道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然二刷没有那么强的震撼和吸引力,今天看来是精心编织过的幻梦-太过美好和圆润了,可谁还不想浪漫一把呢!一定程度上再次点燃了对遥远爱情的憧憬。
在爱情被庸俗化和边缘化的今天,这种浪漫格外迷人且重要。我们可以把不信任感和隔阂部分归咎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普遍的连接消除了真正深度的交流,平滑空间取代了现实的距离感,然而我们还是应该心存一道绿光,最好是主动迈出一步。
-一夜邂逅
ps.向往30年前的欧洲街头-虽说维也纳的盛况百年前已经告一段落,尽管有美化,文化氛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浪漫止于一夜情。
爱在黄昏-paris
这部是我三部曲中最爱的一部,充满自然情趣和浪漫哲思的对话,于塞纳河的驳船上交谈,漫步于河畔……
30出头的年纪,处于趋向成熟但还没被生活磨平棱角的阶段。 9年后二人岔路再次交汇,成熟后和初恋重逢,由于增加了履历和一层时间的滤镜,惊喜和遗憾并存。当谈起旧事和现状时,二人分歧逐渐显露,张力既是冲突的导火索也可以是交流的基础。
相比前一部,本片内容更为丰富也更具现实感。对话更为密集紧凑、故事结构则相对松散,公路化的场景和散文化的对话交织成一体,颇有侯麦的味道。长镜头仿佛把时光原封不动地封存下来,像是连续绵延的风景画。一句一字之间更为坦诚,但也不再报浪漫的幻想,只作为阔别旧友和匆匆过客,而被掩盖的情愫却更为浓烈和动人,也别有一番惆怅和无奈。
-遗憾和重逢
爱在午夜
影片前后大概分别为三个部分,可能略显割裂,但隔阂与张力一步步引向爆发是有依据的连续演变。影片依旧延续前两部公路片风格,长镜头对话几乎充斥着整部电影,既是自然的碎片又是有机的整体。
细节太过丰富,日落场景让人想到绿光的反面-二者一体两面,最喜欢的段落还是和当地居民一起聊天的情景。
婚姻终究还是来了。两个人虽然在一起了,却没有机会像当初那样谈天说地。即便经济条件不成问题,没有养老问题,依旧现实矛盾不断。婚后面临更多的纠葛和顾虑、争吵和妥协,责任不断延展。家庭的战场似乎没有外在法则加诸其上,完全是个人之间的;但某种程度上却是社会的微缩战场,夫妻则又是家庭矛盾的集中爆发点。终于上纲上线到:新独立女性vs传统大男性,感性vs理智,而理性总是制裁的一方。
性别问题总是挑起对立,然而,理解是否可能?站在男性的视角,的确觉得女性有点疯狂或要求过多。但跳出性别对立的立场,女性作为个体感到的惶恐,无意义的牺牲和付出、不平等的待遇,自我被家庭裹挟,理想被现实吞没……这的确是可以共情的。这些不满或许是无端的,但却是实际存在的、深层的,甚至不局限于中年危机。
坦白总是有好处的,但最好是在恰当的时机。把婚姻的面纱剥开,把现实问题摊开了谈透了。
情感的变质-就像花束的枯萎-是必然,无法避免也无可维护,唯一的办法是回到记忆的原点-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激活那情感的生命。
有心的人可以学习下男主的情感补救小技巧:在游戏中用幻想、记忆和距离感拯救压抑的现实。打电话,假装陌生人,重新邂逅。
-救赎与和解
北影节day1于中间影院二刷
2025.4.18的浪漫之夜。现场气氛活跃,时常爆发姨母笑。
爱情类型:
看过的爱情电影大致分为以下几类,按阶段分有:未遇见的《情书》,遇见之前的《春天情书》,初恋的《绿光》、《四月物语》、《爱在1》,出轨的一众法国电影以及《窗外有晴天》、《不良少女莫妮卡》,邂逅和离别幽思的《花样年华》、《你那边几点》、《冬天的故事》、《德州巴黎》、《爱在2》、《重庆森林》,情欲操控和极端自噬的《破浪》、《朦胧的欲望》、《苦月亮》、《安娜的情欲》、《白》,日常冲突和婚姻矛盾的《爱在3》、《爱的暂停键》。
(2025.8.30订)
爱在三部曲-重温札记/简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全面深度分析《德意志零年》
评分:A-8.3背景、主题与叙事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末,和系列作品前两部略有不同,影片选择德意志民族作为聚焦点-而且不带有任何审判意味,因为不是直接描绘战争和纳粹的暴行,而是仍以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作为切口-甚至是一个孩子的遭遇-折 ...
评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B+7.6简评:看的第一部罗西里尼,受到巴赞的直接推荐。中规中矩、有板有眼的影史佳作,今天看来没有显著缺憾,却难以看到真正的创新。历史价值不亚于艺术价值。虽然有明显的剧情和制作,未摆脱情节剧的刻板程式;但需要承认在其略显机械的结构编 ...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