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角色的面容,唯有通过贝拉·巴拉兹“微相学”的理论才能被真正理解,那就是莱妮·里芬施塔尔。她那眩晕般的、丰富而富有冲击力的面容,在细微的表情中颤动着情感影像,仿佛每一道面部的细节都在流动着情绪的微光。
若将这部电影再次置于巴拉兹的语境中(我们无法不这样做——他既是联合导演又是编剧),声音与对白的使用亦构成了一种声音的特写。对白极为稀少,且往往突兀地出现,或与环境音明显割裂,仿佛刻意为之。若再援引德勒兹的概念,这里或许正展现了一种“心理剪辑”的原型——剪辑不再发生于外在的空间与时间,而是在心理内部进行,在意识深处展开。
而莱妮·里芬施塔尔则在无声中升华——从一个不识字、寡言少语的少女形象出发,远离人世的欲望与教义,最终自行构建出一种崇高感,一种神圣的存在感,化身为一位圣洁的母性象征。
(甚至照片也可以看作一种神话的介质
2025.5.7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9.6.2025
奥列克桑德尔·杜甫仁科留存下来的第一部影片,以一种近乎滑稽戏的娱乐故事为核心,仅用三天便完成剧本,紧凑而成型。从影片连贯的流动方式中,我们几乎能看到他在纸面上构思时的痕迹;而在这部25分钟的作品里,也已隐约闪现出他非凡的电影敏感性— ...
9.5.2025
滨口龙介对电影史的回应在他的表达方式中有着坚实的映照,但归根结底,它仍然落在了他所吸收并调适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中。这里我们看到了《随心所欲》(1962)的影子:片头以一段色情影像为背景,穿插女主人公的特写蒙太奇,以更为具体的方式加以审 ...
2025.6.12
它在结构上更接近贝拉·塔尔1979年的第二部电影《电影马克思主义》(CINEMARXISM),并延续了他1978年首作HOTEL MAGNETIZ中那种不可遏止的对白和结尾独白的特征。我在塔尔的所有影片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延续性:尽管 ...
2025.6.2
《牧师的遗孀》讲述的是一位牧师个人成长的故事。三十二年后,另一位伟大的导演罗伯特·布列松创作了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相关的故事——《乡村神父日记》(1951)。这两部作品在结尾都浮现出一个十字架的意象,引领着电影走向一种超验的层面。德莱叶 ...
2025.6.1
对于像沟口健二这样的导演,正如安德鲁·达德利所说,“作者”(auteur)之于“场面调度者”(metteur en scène)的类型,也必须依赖部分“场面调度者”的特质——也就是说,对于他而言,剧本的平衡性至关重要,只有这样,他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