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的流水账式底层生活洞察,相当冗长的2小时里近乎可以说以一种难以磨灭的方法给所有观众留下了穷困生活的深刻印象,这也就是流水账的魅力,多数剧情都只是为了丰富其生活的内容而存在,实际戏剧性只在后半段展开。室内造景已经穷酸到和其表现主体完全相融,表演的乐曲实在难以让人提起兴趣,甚至有些许聒噪。当然立意是十分好的,我看完确实悠然忘不了那痛苦生活的滋味儿,只是这高潮戏剧烈度甚至低于黑泽明全部作品的前提下再拥有这样的叙事形式是十分令人费解的。《让纳迪尔曼》拥有更为极端的手法,但其起码在结尾的戏剧性彻彻底底颠覆了整个三个小时。
2024.2.23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2025.5.27
回忆,是因为梅卡斯与早期影像之间那种敏锐的触感——剪辑、曝光、人物——那是通向他“诗影”(poesis)的钥匙,是使这些影像鲜活、并赋予其灵魂的源泉。如果说《日记、素描与笔记》(1968)是梅卡斯“摄影笔”(caméra-stylo ...
2025.5.23
在天才导演沟口健二去世前三年、《雨月物语》(1953)之后一部拍摄,但同年上映的《艺伎》(1953),若将其置于沟口此一时期的创作脉络中来看,是一部颇为诡异的作品。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带有沟口风格却显得静滞的电影,其中他标志性的长镜头 ...
2025.5.23
在铺天盖地地评论界给毕赣冠以塔可夫斯基似的影像的时候,这让我些许有了很大的诧异,毕竟塔可夫斯基的影像是那么的私人而又亲密,更准确地说只能复刻不能模仿。最后的整体观感也是这样,除了在极少关键瞬间,如水滴在桌面蔓延对饮《镜子》里窗户上水 ...
2025.5.21
一些西方评论家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部日本版的《包法利夫人》,但两者仅在自杀这一细节上有所呼应。另一方面,我们更应将其视为在更广阔、更根本的文化语境下的产物——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以及《罗生门》(1950)去年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这些事 ...
2025.5.17
我总是喜欢把这部影片与劳伦斯·奥利弗的《哈姆雷特》(1948)作比较。作为让·科克托的首部长片,他将其他艺术形式(如诗歌、装置艺术)中的沉重感剥离,提炼出其精华,注入到《美女与野兽》(1946)之中。影片中有些场景几乎完全沉入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