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震撼啊,俗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处女座,但是Letterbox上显示还有三部更早?NVM
从《镜子》进入塔可夫斯基确实有些硬核,终于在这一部里感受到了塔可夫斯基的魅力,其出色的色彩构图水准在刚出道的导演里可谓出奇。我非常喜欢这部的音乐,足够动人,令人震颤。
属于苏联电影人特有的工人阶级故事属性也在这里被彻底讨论,有什么不比一个小资小提琴孩子和一个工人的约会更具有戏剧张力的呢?这是一种别样的现实主义,那便是营造那现实还未讨论的课题,比现实更现实。
塔的实验在这一部里就已经崭露头角了
真实震撼啊,俗称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处女座,但是Letterbox上显示还有三部更早?NVM
从《镜子》进入塔可夫斯基确实有些硬核,终于在这一部里感受到了塔可夫斯基的魅力,其出色的色彩构图水准在刚出道的导演里可谓出奇。我非常喜欢这部的音乐,足够动人,令人震颤。
属于苏联电影人特有的工人阶级故事属性也在这里被彻底讨论,有什么不比一个小资小提琴孩子和一个工人的约会更具有戏剧张力的呢?这是一种别样的现实主义,那便是营造那现实还未讨论的课题,比现实更现实。
塔的实验在这一部里就已经崭露头角了
我总是喜欢把这部影片与劳伦斯·奥利弗的《哈姆雷特》(1948)作比较。作为让·科克托的首部长片,他将其他艺术形式(如诗歌、装置艺术)中的沉重感剥离,提炼出其精华,注入到《美女与野兽》(1946)之中。影片中有些场景几乎完全沉入黑暗, ...
伯格曼在《锯屑与马戏团》(Sawdust and Tinsel, 1953)中拥有他自己的流浪剧团;小津安二郎则两度拍摄《浮草物语》(The Story of Floating Weeds, 1934)及其重拍版《浮草》(Float ...
这其实是一个类似于《公民凯恩》(1941)的童话故事,被拔高到了也许过于神圣的位置,以至于被当作电影艺术的巅峰来代表。穆尔瑙最知名的作品《日出》(1927),正处于无声电影时代的尾声,也是他在美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这里我大致理解了 ...
这是穆尔瑙拍摄的第十部电影,同时也是在穆尔瑙的作品中获得主要批评界共识的一部。但我认为,如果没有那段使用表现主义技法的结尾场景——在楼梯上投下阴影并杀死艾伦的画面——那么《诺斯费拉图》(1922)很可能会沦为穆尔瑙电影生涯中的一部平 ...
摄影机动了,但从未以如此生动而美丽的方式动过。穆尔瑙的首次摄影机运动始于《幻影》(1922),其中坍塌的城堡也对应了本片中倒塌的建筑,但《幻影》更进一步,比如追逐的影子。《最后一笑》(1924)中的影子延续了穆尔瑙一贯的表现主义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