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泰坦尼克号》上看到了人性的高贵,但是这部片子对人类认识的底色还是绝望的,不然不会预设一个已变得荒芜的地球及其居民到外太空进行殖民扩张。
导演对于人类自恃文明而缺乏信仰的批判可以说是辛辣的,在机器在自然背景中的格格不入和科技在灵性生命前的笨拙冷酷,体现出对唯物质主义的反思……
在人类总部,对自然怀敬畏的科学家,认为暴力可以征服一切的军官和唯利益至上的资本家代表了三种形象,这种典型人物形象跟塔可夫斯基《潜行者》相似,人类眼睁睁地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即对立而非合作,信仰征服而非大同的希望,轻视自己不了解东西的傲慢。
热带雨林的狂轰乱炸也有科波拉《现代启示录》的影子。结尾近似于《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景象——充满了上帝只留下善良的人和动物的理想主义。虽说救世主形象在好莱坞已经用滥了,但是这个救世主作为人类的“叛徒”却能得到观众的认同是对人类宇宙中心的一种很好的反思。宇宙不止有人类一种文明,如果人类不能改变一味在大自然中索取的行为方式,必然会让这种文明毁灭。正如潘多拉星球所信奉的,认为一切能量都是暂时借用的,我们对大自然缺失了多少真诚的感谢。
卡梅隆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极尽美好地描绘出原始森林的外星景象,可以说是特效片的宫崎骏了,而3D效果的使用,对真实体验极其加成,没有人不会对那种奇妙与和谐充满向往……突然想到最近跟朋友聊过“内卷”的话题,按照一般的逻辑,我们设想不出有限资源中“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更好的解决方式,但是潘多拉星球就是将各物种之间不必要的竞争产生的消耗降到最少,生物之间在设想如何合作,而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精致,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每种生物都进化出了更高级的形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潘多拉星球的纳美人比人类更加智慧。
太晚了,一些零碎的不成文的想法:
卡梅隆的绝望在于对人类趋利和资本嗜血的本性充满愤怒,所以焚树场景让我备受震撼。
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心智相通,原始部落信仰与文明之美已经是这部片子很好的影响力了。
叛变也有点像《现代启示录》,战争真的异化了人性。人在飞机上只看到森林,不知道森林意味着历史和文明,看不到具体的生命,只看到地下的矿藏。
今天看完了之后听晓晓说商业片,尤其是她说起我未曾看过的漫威电影,让我察觉到商业片也是可以讨论深刻的议题的,可以比艺术片或纪录片更加直观,更有一种令人舒适的影响力,但是必须得有态度,不管是不是合理的解决方案,但要给予……而中国大多在商业上成功的电影却是一种题材上,意识形态上取胜的方式,像《李焕英》这种,占了亲情题材的大便宜……对现实有关照吗,对历史有反思的太少了。卡梅隆十二年前的电影中对未来世界有了太多的预见性,如vlog这种形式,开启了3D的狂潮,让电影有了更真实更富于感染力的形式,在很多方面都是超越性的,超强的想象力和导演能力让我期待中国未来也有这样的影片。
最后,再拿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做个比较,人类愈往外探索,愈会发现宇宙是一面镜子,人类的历史在外重演,原因在于人类汲取历史经验的尝试总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