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8.1
前言絮叨:
年初曾初看,今天恰逢活动场再看,看前略读了巴赞的文章。
正值影片100周年纪念、电影130周年,重温百年前的迷影梦。卓别林-夏尔洛是永远鲜活的银幕形象,百看不厌的神话。
中途小困,几次打盹。台下笑声迭起。
ps.修复版本取消了旁白,重新录制了配乐,力图还原最初版本。
和弟弟一同观看,来晚了五分钟。
评析:
随着技术的发展更迭,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相应技法成熟的电影作品。而默片的语言系统在卓别林这里达到了一个近乎完善的高峰,影像的意义寓于举手投足之间,无需言传。
作为默片大师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动作/运动将局部的空间纳入到动态的叙事结构中,再借由极度有心的场面调度将滑稽的动作与情节彼此连续交融,使故事的起承转合巧妙衔接。
配乐几乎是伴随着影像、与之同步的古典乐演奏(最初应该是乐队现场演奏,修复版则是重新录制),为角色奠定了神话基调-一个不说话却每时每刻有乐团伴奏的人。此外,统一的配乐风格在配合平行蒙太奇场景切换时更为自然流畅。
影片中不乏超现实和想象的场景,就像贾樟柯在映后所说默片电影的“魔术”,通过表演、杂耍蒙太奇/剪辑、传统特技、洗映等造就出的各种趣味奇观。虽然表演依旧带有舞台气息,但动作经过表演、摄像机和银幕的三重放大所产生的魔力是远超剧场杂耍的。
然而影片在魔术和杂耍的背后,却具有一种强烈而纯粹的人文气息。这种气息主要借由叙事、人物和表达方式来呈现。
叙事方式采用(类似于今天微短剧的)短章节体,构成结构完整且传统的冒险故事。
情节充满戏剧性的巧合:一次次遗憾地擦肩而过和意外重逢,一次次吊起观众胃口又满足,而一次次危机波折的悲剧后迎来喜剧的结局衬托,堪称写实的浪漫主义。(亦或是亮丽的现实主义?)
虽然影片充满着戏剧色彩,但和卓别林其他电影中所聚焦的人物一样,主角夏洛尔是一位底层的流浪汉,我们在观看和玩味他滑稽的反应时也不禁为其遭遇感到悲悯。
影片虽使用传统特效手段,却蕴含着情感的纯真、人物形象和表达效果的简单,如今或者说在此后的几十年内的电影里便几乎丧失绝迹了,影片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如戈达尔式的解构,人物则变得多愁善感了-如雷乃镜头下的意识流自白。似乎简洁纯粹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仅启发了随后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而今天还有其传人吗?
(未实现的)提问:
默片时代的技法-配乐、舞台杂耍性的表演等特点,如和基顿一样借由严密的场面调度将滑稽的动作镜头和局部空间同情节推进相融合,这些自默片时代后便失传的技艺在今天是否可以并应当又如何借鉴和发扬?
评分:
维度 ★(1-10)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8.1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0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8.2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1
选角/表演/场景 8.3
25.8.3中间剧院
我的影评合集:Aleph-我的影评
后记略。(见下文)
100年的邂逅-《淘金记》大银幕重温/贾樟柯映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观感札记
B+8.2从憔悴的面容开始,令人不忍。最后三年的历程,平静而悲戚,透过日记和相片记录下辉煌人生淡出的过程。我有些好奇。当一位如此庄重和从容的人遇到死亡的判决时是什么反应。一位业已功成名就,衣食无忧的成功艺术家,在面临要丧失一切的情况 ...
观感和简评
高弧慢球-简评C+6.5,两星半。没想到是这么一贯和纯粹的“运动电影”-反倒是对传统运动类型电影的一种否定和超越。不可否认,观感极为平淡。不仅无法理解美国/运动文化(当然我尊重),更无法理解这项运动本身。对于不理解规则的人来说,无论 ...
多方位深入评析-陈佩斯《戏台》
B-6.9写在前面:本想是在大影院的一次迷影之旅,邂逅一代戏台大师陈佩斯,激动不已。但看下来相对比较失望,虽然有一定的完成度,但没有真正的可圈可点的之处。简评:开场的质感比较鲜活,加之民国背景,颇有《让子弹飞》的架势。但始终节奏过快 ...
观感札记和简评
B+8.0第一部坂本龙一,此前一直对他不甚了解-只知晓其皮毛,殊不知他居然也是塔可夫斯基影迷,也不只是一个只会写点钢琴曲的现代作曲家。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全面真实的人,而非一个遥不可及的大师风貌。他的音乐和人生是平行交织的音轨。影 ...
二刷影评-艺谋的影史杰作
二刷综评-秋菊打官司A8.5,保持五星,减0.2分。现场反应强烈、互动频繁,电影的效力由此可见一斑。转场时的惊叹和笑声-这笑声中有着几分嘲讽和几分同情。ps.本片曾在高中讲乡土中国的线上课上放过,我们都那讥笑六十多岁的老师,自然也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