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同性恋的电影已经不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物了,《喜宴》、《断背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谁先爱上他的》等等,但此类电影的大多数似乎多关注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如何突破心理的防线、如何冲破家庭的阻挠以及如何摆脱世俗的眼光,而在这一切都完成之后,便是主角炙热浓烈的相爱,大概到这里,电影也就接近了尾声。
这种表达当然不难理解,普世观念下,占社会少数的同性恋群体的相爱像是一场“革命”,或者说是一种自我的解放,推倒了阻碍在前的最高的山峰,以后的一切都不算是大问题,可真的是这样吗?“娜拉出走”之后又会怎么样,以后的生活真的可以毫无坎坷吗?《阿黛尔的生活》给出了它的回答。

图片来自豆瓣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阿黛尔过着全世界高中生统一的生活,上学、吃饭、在朋友的起哄之下开始了一段恋情,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蓝发女孩艾玛,仅仅是路上的一个短暂对视,就让阿黛尔魂牵梦萦,也开始发现自己的性取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对男友托马斯也并未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于是她选择了分手。

图片来自豆瓣
机缘巧合之下,她再一次在同性恋酒吧中看见了艾玛,艾玛也注意到了人群中格格不入的阿黛尔,此刻,她们的故事开始了。
互相见家长和极致的性爱过程无一不在展示着这段爱情走向了稳固,经年之后,艾玛的蓝色头发早已褪色,画作也小有名气,阿黛尔如愿成为了一位教师,而两人的感情在一场宴会上露出了枯萎的态势,阿黛尔竭尽全力地招待着艾玛的朋友,关心着他们是否吃好喝好,却始终融入不了他们之间关于艺术的交谈,眼神围绕艾玛转的阿黛尔,分不来艾玛的一丁目,感情的裂痕悄无声息地出现。
阿黛尔无法进入那个与她相去甚远的艺术世界,由荷尔蒙支撑的热恋和由教育、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撑的日常生活是截然不同的,热恋时,相爱大过天,共同生活时,阶级差异无可避免,她们一起跨越了性别的阻碍、跨过了世俗的异样眼光,却输给了阶级。
纵观整部电影,许多的亮点闪现,正是这些亮点,让其获得了金棕榈奖。
一、眼神表达的潜台词

图片来自豆瓣
导演似乎偏爱对于眼神的捕捉,眼神也是人物潜台词的展示窗口,阿黛尔与几个人物的亲吻镜头,就将当下的潜台词毫无保留的倾诉出来,面对托马斯的亲吻时的平静,面对艾玛亲吻时的喜悦和激动,爱与不爱,一个眼神足以展现,宴会上阿黛尔看着艾玛与另一女生相谈甚欢,自卑和失落盈满眼眶,这种用眼神代替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克制而又巧妙的镜头语言,其抵达了人物对话所不能抵达的内心深处的暗流涌动,也扩大了电影的解读空间。

图片来自豆瓣
与语言的克制相反的是“怼脸拍”、“怼欲拍”的毫不节制,阿黛尔发现自己喜欢上了一个女生时的荒乱、不知所措流下的一滴泪,在被艾玛发现出轨后道歉时的涕泗横流,以及想要挽回这段感情却被拒绝是时的痛哭流涕,都是在“怼脸拍”的镜头下完成的,演员的精湛演技让人无法不对她的悲伤产生共情,这也正是很多评论说阿黛尔就是自己的原因之一,谁没有不顾形象嚎啕大哭的经历呢。
二、无节制的欲望表达
阿黛尔是个爱吃的姑娘,除了海鲜什么都喜欢吃,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吃的镜头,两人见父母时,阿黛尔家吃的是意面,而艾玛家吃的是牡蛎,阶级差别在此展现,这也暗含了两人的爱情走向,这是导演镜头下展现的“食欲”。
而爱欲,更是毫不遮掩,“食色,性也。”既然人们的生活中有它的存在,那就去真实的表现它,情感的真实流露,食欲的真实展现,性欲的真实曝露,都使得这部电影无限接近她的名字——《阿黛尔的生活》,生活不就是吃喝拉撒、爱恨悲欢共同组成的吗?
三、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图片来自豆瓣
影片中最常出现的颜色便是蓝色,影片英文名为“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蓝色的头发、蓝色的床单、蓝色的衣服、蓝色的躺椅,这一冷色调的颜色在阿黛尔眼中成为了最温暖的颜色,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在有些人眼中被视为是一种病的同性恋,却让阿黛尔甘之如饴、深陷其中,以至于在电影结尾之处,阿黛尔穿上最爱的蓝色衣服去见她最爱的人。
豆瓣上有一条高赞短评,如此说到:“假如把这部电影设定为异性恋,就不会有如此高的评分了。”异性恋中表现阶级差异、门不当户不对导致的恋爱悲剧数不胜数,但《阿黛尔的生活》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它是真正在将同性恋看做“恋爱”来表达,不美化,不粉饰,直面爱情中的曲折,展现它的赤诚美好,也不避讳它的锋利现实,告诉我们同性相爱之后,和任何一种爱情都没有什么不同,不是吗?

图片来自豆瓣